用体育文化打造校园阳光气质

———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纪实

简短说明
用体育文化打造校园阳光气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纪实   如今刷手机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爱动了。如何让体育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让体育文化无缝嵌入校园文化中,提高体育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学校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   走进东西校区的运动场、体育馆、小树林里,随处都可见正在跑步、打球、练习武术、踢毽子的师生,他们三五成群,尽享运动的快乐,全民健身的体育文化成为学校的特色。     蒸蒸日上的运动健身氛围正是学校近年来重视校园体育、坚持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四项素质”,即必要的历
  如今刷手机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爱动了。如何让体育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让体育文化无缝嵌入校园文化中,提高体育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学校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
  走进东西校区的运动场、体育馆、小树林里,随处都可见正在跑步、打球、练习武术、踢毽子的师生,他们三五成群,尽享运动的快乐,全民健身的体育文化成为学校的特色。  
  蒸蒸日上的运动健身氛围正是学校近年来重视校园体育、坚持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四项素质”,即必要的历史知识、健康的身体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而体育在四项基本素质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大力推进体育建设,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从文化的角度来促进体育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竞赛,提倡体育锻炼、营造健身氛围,这项改革改变了很多学生,让他们从“宅在床”变成“爱户外”了,从手机控变成了运动达人。 
     打造学校体育文化特色
  为什么要把健康的身体素质提升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党委书记白光昭指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不仅担负着强健全民体质的责任,更肩负着立德树人、实现‘健康中国2030’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责任。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的中转站,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习惯的培养,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通过运动培养自信和责任心,锻炼出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要持续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功能,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目标,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打造全民健身的阳光校园。”
  从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优化整合体育教育资源,体育教学实行个性化教学,过程化评价,网络化管理,实现了课内课外一体化,积极锻造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体育部从打造全新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入手,通过构建学生参与度高的课程体系,既尊重高水平体育学生的竞赛需求,又引导不愿意运动的学生参与到体育建设总来,既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趣味体育竞赛环节,又组织老同志参与爬山、海边健步走等,提高他们健身的积极性,通过定期举办各种球类比赛、舞蹈大赛、运动会、冬季越野赛等活动来营造浓郁氛围,从不同层面用不同途径来满足师生对运动多元化的需求。
  正是因为有了对打造学校“体育特色”的高度重视,才有了全校参与运动的热情,打造出学生普遍喜欢、广泛参与的特色体育项目的要求,形成以集体项目比赛为主,以“参与、健康、团结、适应”等为主题组织群体竞赛活动,形成了年年有计划、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日日出早操的局面,强调人人参与,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来组织群体竞赛活动。
实施体育教学改革
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学校体育教学采用“五层次体育教学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运动背景的学生,建立以分层、分目标、可流动的课程体系。通过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集“教、学、练、赛”为一体,使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和现代俱乐部活动形式有机结合,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也是体育教学部进行的重大改革。俱乐部方案是大一、大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水平等实现情况组建各项目高级俱乐部,由体育教学部委派该方面特长的体育教师到俱乐部进行教学和组织体能锻炼,并安排一学期的教学、竞赛和锻炼计划。根据体育俱乐部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体质状况,会员分为A、B、C三级。高级俱乐部会员进入学生体育社团引领社团工作,促进项目梯队建设;带领二级学院球队训练,参加校内联赛,为校队培养了强大的后备力量。实现了俱乐部训练、校内联赛和校队建设的无缝衔接,引领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全民化”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词。学校重视对“第二课堂”的打造,把体育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等放到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平台,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实现线上报名、签到,根据规则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学分,数据均实时生成,科学、专业地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素质,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为了克服学生的惰性,通过外部环境来使他们离开宿舍,放下手机,学校坚持实行早操制度,培养学生早起锻炼的习惯,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体质不断提高,形成了“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活动、学校有体育特色”的健身健体的良好局面,打造了富有特色的阳光校园体育文化。
  杨子葶是2017级广告专业的学生,她以前不喜欢运动,现在通过早操制度的锻炼,她逐步爱上了运动,个人身体素质也得到极大提升。
  吴婉是编辑出版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大学期间,她坚持跑步锻炼身体,风雨无阻,不但收获了健康的身体,更锻炼了强大的毅力和恒心。毕业之际,她以优异成绩为踏上更加广阔的社会舞台打好了基础。
多层次体育教育管理
引导学生爱上体育
  体育部用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措施,有效地引导和督促运动员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训练。同时,建立了科学的课余训练竞赛评价体系,将参加竞赛的成绩和平时训练的态度及出勤状况结合起来,调动学生课余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育社团的建设也五彩缤纷,先后成立了跆拳道、截拳道、各种球类、太极拳、梅花拳、轮滑、健身等20多个体育社团,每个体育社团均有规范的章程和年度学期实施计划;同时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体育社团管理体系,为每个体育社团安排1-2名骨干教师进行技术和活动指导,选择优秀的体育骨干和学校各运动队学生担任体育社团助教。各体育社团每年都开展丰富多彩的竞技比赛和趣味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参与人数多,有效地调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热情。体育社团在完成对大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引领之外,还积极组队参加比赛,不断扩大对外交流,进一步提高社团成员健身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团历年来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已经成为高校体育要面临的问题,学校借体育课程改革,通过修改人才培养目标,从顶层设计上来重视体育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体育俱乐部帮助许多学生完成了从体育“懒人”到奖牌获得者的优雅蝶变,也帮助毕业生顺利走向更宽广的社会舞台。
  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学生孙于涵说:“经历过紧张而激烈的高考,三年勤学苦读的时光暂时告一段落。但同时我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体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再加上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可能会受到潮流影响,成为众多‘低头族’的一员。我的脖子有一些酸疼。所以为了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使自己身体得到舒展,我报了孟云萍老师的瑜伽班。现在我站立、走路的时候都会注意纠正姿势,身体变得轻盈,这门课更锻炼了我的专注能力,可以心无旁骛地去做一件事。”
  翻阅学生的朋友圈,能看到他们关于健身的很多感悟,学校体育育人的氛围,正日益浓厚。
体育育人硕果累累
      学校去年在各项赛事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女子排球队、女子篮球队在山东省高校体协杯、体彩杯暨第十四届省运会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篮球联赛中分别获得“双料冠军”、“双料亚军”。在烟台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大学组羽毛球比赛中,我校羽毛球队包揽了集体项目的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单项比赛的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七个项目的冠军。在今年的CUVA大学生排球联赛(阳光组)中,女排第一次踏上全国赛的赛场,在领队孙金红、教练员丁冬梅的带领下,团结一致、稳扎稳打,最终以第六名的成绩实现了学校体育成绩的突破,充分展现出了山商学子团结协作、努力拼搏、永不言败的顽强精神。
  院长杨同毅强调:“体育竞赛、运动、健身等活动的开展,既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强大的抗挫折能力、更进一步的竞争能力、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又能够使师生强身健体,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发挥好体育运动的功能非常重要。”   
      目前,具有山商特色的体育文化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