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支教:绽放在南疆的菏院之花






  七十三小时,南疆初相识你坐火车最长连续坐过多少个小时?你有过乘坐73个小时火车的经历吗?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经过三天奔波,四次转车,坐了整整73个小时的火车,终于从山东菏泽到达了目的地———新疆喀什的英吉沙县。这支队伍,由菏泽学院52名大学生和2名指导教师组成,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到英吉沙支教。这次支教活动,是我校组织赴英吉沙的第一批支教活动,时间从2018年9月2日至2019年1月8日,整整一个学期。
  9月2日出发,9月5日到达。9月6日,同学们早早起床前往自己所支教的学校报到。“虽然路途遥远,很疲惫,但大家还是一早就起床准备,每个人都对支教工作充满了热情。”教师教育学院2016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夏桐说。但到英吉沙县后面临的种种问题,却不是凭着学生们的一腔热情就能解决的。异常干燥的气候、较大的昼夜温差、难以习惯的饮食、不完善的生活设施……任何一项对他们来说都是严峻挑战。“刚到的时候房间里非常简陋,学生们就自己动手添置,着实费了不少力气。”指导教师马欣说,“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遇到的困难,最终都一一解决,为顺利开展支教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学生送温暖,同事来帮忙跨越大半个中国,到人地生疏的南疆支教,对大三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分到英吉沙县第二小学的王淑芳也不例外,由于气候干燥、水土不服,王淑芳常发烧感冒,甚至有两个月她的皮肤一直处于过敏干裂状态。但是身体的不适并未影响她的教学热情,反而让她感受到了英吉沙的温暖。“我感冒了,当学生趁着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急匆匆地跑来看我时,那种感动让我难以忘记……”王淑芳回忆道。刚到实习学校时,由于对周边环境不熟悉,加上语言沟通的障碍,导致她没能及时买到红笔批改作业。但是那几天,她的办公桌上却总有多的红笔,一支、两支……“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其他老师忘在这儿的,后来听旁边老师说,是课下我班上的学生偷偷送过来的。”王淑芳笑着说。虽是学生的小心思,却带给了远离家乡的王淑芳阵阵温暖。
  不仅仅是学生,当地的同事也给支教学生提供了很多帮助,帮他们解决了很多难题。有一次,班主任外出学习三周,于是,作为副班主任的王淑芳便担负起了照看好全班学生的重任。刚开始挺顺利,突然有一天一个学生家里出了些事情,学生要辍学,这让王淑芳很紧张。为了让孩子重返校园,王淑芳多次找到学生的家里,但是因为语言不通,让王淑芳难以和学生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多亏当地一名民族教师连续三周都陪王淑芳一起和学生家长沟通,最终说服家长,让学生得以重返校园。“那段时间多亏了我们的民族老师,每次都陪我和学生家长聊到很晚,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肯定解决不好。”王淑芳说到。支教劳筋骨,成长才是金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对于学生来说,援疆支教工作虽然很苦,但是对他们的成长却有很大的帮助。和之前生活的环境相比,英吉沙的各种条件都比较差,但是学生们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战胜了自己,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这次实习支教,他们学会了应对新环境,磨练了意志,为以后面对新环境、适应新岗位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次新疆之行,更是会让学生们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实习支教的重要意义,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祖国的繁荣,离不开新疆的发展;新疆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的支持和奉献。投身新疆建设,就是支持祖国的发展。带队教师尹洪军说过,“接下来,我校会继续积极响应援疆发展的号召,鼓励并支持广大学生投身援疆实践,为援疆学生提供支持与依靠。”是的,有了好的外部环境,还要有积极主动的个人意愿。作为菏泽学院的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坚决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投身于援疆建设之中,我们学院的援疆青年,犹如朵朵鲜花,定会开遍新疆大地。(学通社 杜英杰 鞠晴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