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般的徐传胜老师

——记数学与统计学院硕士生导师徐传胜教授

近日,在全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数学与统计学院徐传胜教授为历史文化学院党员师生作了《学习学习再学习》分享报告。大家感受数学深邃之美的同时,也领略了徐老师传奇般人生经历,更被他对教书育人的挚爱深深感染,感动之余禁不住感叹:“ 徐老师真了不起!他太不一般啦!”

徐传胜老师于1984 年从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留在省城济南的机会,来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沂蒙革命老区工作。沂蒙山水的秀美与敦厚将这位青年才俊深深吸引,他也深深眷恋着这方水土,以至于后来有几次离开这贫穷老区的机会,他都义无反顾地拒绝了。就这样,在沂蒙革命老区他一待就是35 年,在临沂大学坚守讲台35年。

学海无涯“乐”作舟,从学士跨到博士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上世纪末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代。临沂师范学院于1999 年揭牌成立,标志着临沂大学从专科学校步入本科高校行列。更高层次办学意味着对全体教师学历学位的更高要求,但学校没有硬性规定40 岁以上的老师必须有硕士学位学历。当时年逾40 岁的徐传胜老师已是教授职称,有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完全可以不赶这个“时代潮流”,安安稳稳地教好书即可。但是喜欢学习、敢于挑战的徐老师决定报考硕士研究生,追求更高的学术梦想和教育人生。

是年,徐传胜老师像其他年轻老师一样走进了考场,因英语不过线研究生录取受限。首次考研失利让他不得不重新考量未来之路怎么走。他觉得既然自己的专业很好,考研考博都是英语受限,不如跨过硕士直接读博士,这样还可以节省三年时间。下定决心后,他立刻多方联系所报考的学校,找来历年的英语考研试卷,开始一张张反复做,一题题反复磨,于2004 年以优异成绩考取西北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实现了从学士到博士的跨越。

每每有人问起那段考博经历苦不苦时,徐传胜老师一脸云淡风轻,“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常对青年教师和学生说,学习时时刻刻有收获,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怎么会苦呢?“学海无涯苦作舟”应该改为“学海无涯乐作舟”。乐学是保持专业学习进步的法宝,也是追求学术理想的不竭动力。

课堂教学“趣”为媒,从数学到美学

徐传胜老师上课时非常有激情,纵横捭阖、东西兼容,深入浅出、幽默机智,彰显了他宽厚的学术修养和深厚的教学功底。他不仅对学生们感叹数学之美,更热衷于向大家阐释数学之美。“我以前觉得数学除了公式还是公式,很枯燥无味,只有天才才会选择研究数学作为终身职业。但是听过徐传胜老师的讲座后,立刻会对数学的看法变了。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竟然有如此之魅力。”历史文化学院青年教师荆晶说。

2016 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一班的逄佳洁如今已是大四生了,依然对大二时徐传胜老师的《数学史》课堂教学情形记忆犹新。“徐老师引导我们时时刻刻发现数学之美。比如我们的手掌线,也被他看作是数学函数,生命线是y=e∧x,爱情线是y=x,而事业线是y=lnx。”她说,在讲到数学的重要性时,徐老师借助于汉画伏羲女娲来阐述数学之大之美。他让我知道伏羲手中的矩代表方,女娲手中的规代表圆。成语“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即源于此。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是方圆,数学就是天地,是宇宙。同学们了解了这些传统文化后,无形中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徐传胜老师还把多年的教学心得用文字记录下来,编辑出版《数海拾贝》一书,让更多的人领略数学之美。在书中《达·芬奇的数学情节》这篇文章中,他把达·芬奇名画中的数学元素给予详细分析展示:以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的《最后的晚餐》《蒙达丽莎》所包含的黄金分割率,《维特鲁威人》所画的男子人体黄金比例以及神秘的67°夹角,都会让人耳目一新,激发起了解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与统计学院2014 届的唐加会回忆说:“徐老师讲课语调抑扬顿挫,十分投入,字里行间都能传递着数学之美和他对数学的热爱。老师这种强大的气场对每个同学都有着一股感染力,进而引导我继续读研读博,在博大精深的数学王国里畅游探寻。”像唐加会这样,在徐传胜老师影响下坚定地走在数学教学研究之路上的学生不计其数。其中2013 届唐永超在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5级许传钰则以笔试第一名成绩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最近还获得了一等奖学金。最值得一提的是1996 届的戚昌厚,年逾四十的他正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后,他身上似乎有当年徐传胜老师的影子。

诲人不倦“爱”最真,从老师到朋友

徐传胜老师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只要上课,都会提前十分钟来到教室,一是看看教室有没有异常,二是利用这些时间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以便于掌握讲课节奏,照顾到个别学生。他觉得课堂时间对于师生都很宝贵,所以也从不早下课。之所以这样做,他觉得教师职业值得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

徐传胜老师身形消瘦,但是课堂上从不恋讲台,总是边讲边在教室里来回走,密切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反应。一旦发现有些同学精力不集中,跟不上讲课的节奏,他常常投去关切的目光,并把全面所讲重点再强调一遍。他说,走下讲台,走在同学们中间,想给同学们一个师生平等的感觉。老师不能高高在上,不要做知识的施舍者,而做学问的探讨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第一届研究生于晓明眼里,徐传胜老师很爱赶时尚。“他既有所教班级的QQ 群,也有庞大的微信朋友圈。我们经常在微信里问老师问题,他总是会及时回复。浏览他的朋友圈,发现内容都是与数学相关趣闻轶事,非常受益。”他经常利用这些现代的交际工具传道受业解惑。他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还会把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数学家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

徐传胜老师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从不当众批评某个学生。2016 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牛泽旭对此深有体会,“大二寒假期间,我正在家里玩着,就接到了徐老师的电话。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老师第一句话就问我为什么数学史没有考好呀,然后就帮我分析错题。”牛泽旭说,徐老师真心希望他的学生好,为他的学生着想,从不觉得上完课就完成教学任务。“记得有次因起床晚迟到了,又舍不得翘徐老师的课,只好红着脸硬着头皮走进教室。徐老师示意我回到座位,课间走到我身边,关切地问遇到什么事情了,而不是问我为什么迟到了。这让我很感动,就实话实说了。面对徐老师的仁爱和真诚,用不着撒谎,这样很坦然。”2016 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张钰珂一直记得徐老师的好。

徐传胜老师以教为乐,以学为乐,一路走来如春风拂绿,桃李花开。他有引以为豪的西北大学理学博士,有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荣誉在身,担任山东省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数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还是《数学分析》《概率论与数学统计》《课程教学论》省级精品课程主讲人。他非常珍惜这些头衔和荣誉,但是更享受桃李满天下的自豪,因为教书育人是他的人生追求和今生挚爱。

杏坛育桃李,讲台铸师魂。徐传胜老师与死神擦肩而过,更加感恩这个时代,更加珍惜生命之美好。他始终坚守在师范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第一线,如今又肩负起学校首届硕士生导师的重任,开始了更高层次教育教学新征程。徐老师怀着人民教师初心,立德树人,勇敢前行,依如蒙山之巅的青松,沂水之畔的银杏,历经风雨,不惧沧桑,生命盎然!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