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医附院3名援汤加医疗队员载誉归来 写下深化两国卫生交流合作、增进中汤友谊的浓重一笔

34日晚,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主组建的第1批援汤加医疗队顺利抵达济南。时隔七个月之后,回到了祖国大地。滨医附院的三名援汤加队员张勇、孙斌、崔艳芳克服各方面困难,在汤加王国出色地完成了援外任务,载誉归来。

在过去的七个月里,这支援汤医疗队凭着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赢得到了中国驻汤加大使馆、汤加卫生部、国家和山东省卫健委、受援国医院及社会各界的的高度认可,为深化两国卫生交流合作和增进中汤友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批援汤加医疗队去年7月成立,滨医附院3名医生开启破冰之行

为践行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增进中国和汤加王国医疗卫生领域友好合作,山东省卫健委承派的中国第1批援汤加医疗队于2018728日抵达受援国汤加首都汤加塔布岛,开启了中国卫生援助汤加的破冰之旅。

医疗队6名队员中,张勇、孙斌和崔艳芳由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选派,刘典美和夏飞由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选派,杨彦萍由山西省太原市精神卫生中心选派。专业涵盖麻醉、急诊、检验、超声、眼科和精神病学。

在本次援助汤加医疗工作中,滨医附院根据省卫生健康委的安排部署,主动对接汤加医疗需求,全力做好援外队员的选拔管理、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2018年3月19日,滨医附院麻醉科张勇、急诊科孙斌、检验科崔艳芳三人经过层层选拔,入选为预备队员。带着医院领导、师长的嘱托,正式进入了援外的备战状态。在为期四个月的培训期间,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努力表现,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前期考察,他们118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被选拔成为援汤加医疗队员,代表祖国远赴汤加为当地居民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援助服务,其中张勇被任命为中国第1批援汤加医疗队队长。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2018年7月25日,报效祖国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张勇三人与其他几名医疗队员踏上了遥远征程。经过整整48小时的长途跋涉,7月28日下午3时50分,医疗队顺利抵达汤加。中国驻汤加大使馆经商处领导于洪淼、徐烨已经早早在接机口等候着他们,让这些中国医师在万里之外深深感受到祖国温暖的怀抱。

第二天,驻汤加大使馆王保东大使亲切接见了他们,并介绍了汤加的基本情况以及中汤关系的现状。汤加王国位于太平洋西南部赤道附近,由173个岛屿组成的岛。医生、医疗资源匮乏,许多疾病得不到及时诊断而延误治疗;由于药物短缺,导致药物使用不合理和药物滥用的问题。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医疗队主要工作地点在维奥拉医院。维奥拉医院的资源有限,而且很多医生接受的是斐济和澳新的教育,所以他们更推崇澳新的医生,对中国医疗队抱有严重的怀疑态度。而这也成为这支援汤医疗队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和考验。

 “希望医疗队在汤加工作期间,尽快融入汤加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好汤加人民以及在汤华人华侨的生命健康。继承和发扬中国医疗队的光荣传统,圆满完成援外任务!”王保东大使说。对于这支医疗队而言,如何赢得汤加医生、群众的认可和信赖,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展示出扎实的技术和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对于张勇他们而言,尽管有压力,但干劲十足。有了大使馆的支持,更加坚定了医疗队做好援外工作的信心。 

在汤加的第一周:克服设施、物资困乏的不便,适应当地的“慢节奏”生活

接下来的一周对于张勇他们而言,繁忙而充实——交涉驻地事宜、在大使馆的帮助下申请办理医疗队账户、租车、采购各种保障物资、办理网络……

虽然在来之前,医疗队员对艰苦条件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汤加的实际情况还是给他们上了一课:网速犹如蜗牛,物价堪比欧美,银行开户和办理网络需要两周,各种基本物资购买困难……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大家集思广益、积极应对,困难逐个解决。

在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渐对汤加的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全国几乎没有工业,汤加是“零污染”国家,虽然物资匮乏,但是自然环境却是优美宜人。这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冬季,又是岛国,所以气候宜人。相对于国内,汤加的治安状况欠佳,但是大部分汤加人热情好客,走在街上,会主动的冲你微笑并打招呼。汤加男士的服饰很特别,下身裙子,脚蹬人字拖。

在汤加,生活崇尚“慢节奏”,包括看病都是不紧不慢。由于物资匮乏,大多都依赖进口,所以物价基本是国内的三倍;全国没有红绿灯,大家靠一些默认的规则行驶,大都相互谦让,事故很少;汽车右舵驾驶,靠左边行驶;绝大部分汤加人有宗教信仰,教堂和学校几乎是汤加最好的建筑,周日为安息日,禁止任何娱乐活动,所有超市不能营业;这里的狗随处可见,经常遇到狗奔跑着追逐汽车;猪为散养,经常看到路边猪妈妈带着几只猪仔儿悠闲地吃草。

到达汤加的第二周,驻地依然没有完工,医疗队成员克服了在酒店居住的不便,正式开始在维奥拉医院的工作。

诊疗门诊、急诊病人288人次,赢得当地政府、医生、民众的信任和好评

在维奥拉医院,张勇医师主要负责麻醉工作,在投入工作之初,当地医生对张勇的水平持有怀疑态度。有一次,麻醉科的斐济籍麻醉医生给一个手及腕部清创的病人实施麻醉,做的是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20分钟也未能确定臂丛位置。张勇在旁边提醒说,也许我们有更好的选择,并向他们演示了肌间沟和腋窝入路,通过这一方法能让臂丛结构显示更清晰,而且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气胸和血管损伤状况。

从此之后,当地医生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张勇也在实施麻醉的过程中,多次为汤加同事演示讲解肌间沟和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避免了全麻的实施,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了解逐步加深,合作也越来越流畅。

在汤加期间,孙斌医师负责急诊工作,扎实的急救技术给维奥拉医院急诊科的职工留下了深刻印象。2018年9月5日,急诊科接诊了一位频发室早二联律的病人,孙斌医师根据国内经验下达了应用胺碘酮的医嘱,护士抱着怀疑的态度执行,因为此前他们没用过这种药物,但病人很快转复了窦性心律。为此,汤加医生和护士专门把孙斌医师的处方写在科室展示板上,从此对中国医师刮目相看。崔艳芳医生相继负责检验科的标本收集、登记编号和绝大部分生化检测、机器保养等多项工作,保证每一个样本符合质量控制原则和准确性,规范了检验科的工作流程,多次在周会上受到表扬。

7个月里,3名队员共诊疗门诊、急诊病人288人次,抢救危重病人5人次,麻醉263人次,化验检查5603例。队员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工作、对患者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取得了汤加同事的信任和肯定,消除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中国医疗队起初的不信任,尽心尽力为维奥拉医院做了大量工作,为病人提供了优质服务。 

执行援外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扩大中国影响力,传播中国正能量

2018年11月,援汤加医疗队已经执行了3个月的援外任务。在张勇他们看来,想全面做好医疗援外工作、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认同感,只做好受援国医院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经过周密筹划,张勇医师带领医疗队相继开展了巡诊义诊、医疗队进校园等活动,为汤加人民和华人华侨的健康保驾护航,不断扩大中国医疗队的影响力。

“党建工作就像空气,无影无形,但它无处不在,每个人都离不开它。”对于援外医疗队员来说更是如此。做好党建工作,是医疗队开展好其他工作的重要保障。医疗队在驻汤加大使馆党委的领导下,也注重医疗队员政治素养的提高。在医疗队搬入驻地之后,第一时间对活动室进行了布置,悬挂党旗、国旗、习近平主席援外十六字方针,并相继开展了系列活动,加强党建工作和团队建设。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的队伍,为医疗队开展其他各项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8年8月19日是首个中国医师节,医疗队在张勇队长的召集下在驻地召开了第一次正式队务会,公布了队委会名单、学习医疗队工作制度、开展英文党课学习。富有特色的英文党课学习,内容围绕着党建工作,材料来源于大使馆的期刊杂志,主要是《中国人大》对外版的一部分内容。大家边学边记边讨论,学习效果良好。通过这种形式,让医疗队员在政治学习的同时,扩展了英语词汇量,提高了英语水平。队员们纷纷表示,这种形式的学习对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很有帮助,可以更顺畅的介绍中国相关情况,让汤加人民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

2018年10月15日,队长张勇应维奥拉医院麻醉科主任Selesia邀请,在麻醉科会议室进行了一次讲座。介绍了中国、山东省大体情况,并以滨医附院为例介绍了国内医疗体系、医院及科室分工及规模和所能开展的业务,加深了汤加同事对中国的全面了解;

援汤期间兼职出纳的急诊医师孙斌,在急诊科诊疗患者163例,清创缝合5例;

超声医师刘典美不仅开展了心脏血管超声业务,同时注重对维奥拉医院超声科医师的培训,进行“手把手”带教,毫无保留的传授超声知识;

维奥拉医院精神科人手短缺,加上杨彦萍医生共有3名医师,而科主任只负责行政工作,另外一名医生经验欠缺,所以杨医生成为了科室的绝对主力。在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利用其自身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担负起了对轮转医师的培养带教工作;

在中国医疗队到来之前,维奥拉医院没有眼科医生。唯一的一名具有医师资格的医生仍在国外学习。眼科医师夏飞在日常工作中,对眼科门诊工作人员培训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测眼压”和单手“翻眼皮”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检验科医师崔艳芳,利用业余时间准备了食材,在Vaiola医院检验科教同事包水饺,既传播了中国文化,又增进了和汤加同事的友谊。

2018年11月13日、14日,医疗队分别在汤加瓦瓦乌岛最大的两个社区Tefisi和Ta’anea举办了以“温暖送健康、真诚促友谊”为主题的义诊活动。医疗队克服了条件有限、场地简陋、语言障碍等困难,共完成了139人次的诊疗。多名当地居民边说“CHINA”边对医疗队员竖起大拇指。 

 “位卑未敢忘忧国”,胸怀报国情怀,增进中汤友谊

经常有人问张勇:“你为什么要参加援外?”也许在别人看来,作为一个三甲医院的麻醉医生,收入足以温饱,职业受人尊重,拥有海外经历,还要折腾什么呢?

“虽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些‘矫情’,但却是发自肺腑的——那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年一直在等待一个报效祖国的机会。所以当援外通知下达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报了名。”张勇说。唯一让他顾虑的,是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刚满一岁的小儿子,但全家人的坚定支持,让他解除了后顾之忧。又有人说,在家好好的当一名麻醉医生,治病救人,不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吗?话虽没错,但是援外医疗这个平台,让张勇和他的同事作为医疗队的一员,在受援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经历,注定会成为他们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在汤加,通过医疗队的工作,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与沟通,让受援国更了解我们的医生和医疗水平,更深程度地了解中国。而这支队伍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矢志不移地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力量。在与当地医生的合作过程中,医疗队的队员除了交流、讲解中国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也注重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我们向他们讲述中国的历史、传统节日、民族风俗,以及饮食习惯、书法等等。在科室教同事包水饺,教同事说汉语、写毛笔字。几个月的时间,与同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张勇医师介绍。

“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不能为医。”医疗援外工作不只是冰冷的医疗技术和器械,更需要对普天生命的怜惜和热爱。中国医疗队的无疆大爱似春风化雨,融进汤加人民和广大华人华侨的心田。在汤加执行任务期间,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了中国医生在汤加的影响,增进了中汤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并受到中国驻汤加大使馆、汤加卫生部、国家和省卫健委、受援国医院及各界的一致称赞,给祖国、山东和医院带来了荣誉、赢得了好评。


图片列表: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