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季节喜讯频传 良种良法配套再结硕果
山农30、山农29连续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图为李斯深教授(居中者)指导学生了解小麦生长情况
6月16日上午,淄博桓台新城镇西逯家村的小麦高产攻关田测产现场传来喜讯,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李斯深教授主持培育的小麦品种“山农29”实打亩产835.2公斤,再次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之所以称为“再次”,是因为就在不久前的6月12日,同样是由李斯深教授主持培育的小麦品种“山农30”,在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岳洋农作物合作社测产现场实打亩产828.7公斤,创出了当时的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在测产现场,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中国农科院、扬州大学、河南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的7名专家,经过严格的丈量、机械收获脱粒、称重、水分测定、取样测定杂质率等环节,在1.68亩实打面积麦田中,共收获鲜籽粒1436公斤,平均水分含量14.15%,杂质率0.98%,折合亩产835.2公斤。亲自见证新的全国纪录诞生,在场人员都兴奋不已。
记者在第一时间联系到李斯深教授。一周内连破两次全国纪录,欣慰欣喜之余,李教授想到更多的是高产背后的原因。他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好的品种是内因,还得益于精良的栽培技术,只有良种良法科学配套、联合发力,小麦高产才有可能、有保障。
据了解,山农29是多穗型品种,2016年通过国家审定,其重要特点是株型叶相好,抗倒性好,灌浆快。李斯深教授表示,好的株型叶相有利于增加亩穗数,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抗倒性,有效减轻病害发生。2017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山农30”则是大穗型小麦新品种,除本身综合性状优良外,该品种抗病性强,适宜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水肥地块种植。
采访中,李斯深还向记者介绍了两处攻关田的“良法”。马庄镇岳洋农作物合作社承担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丰项目,在地块选择、品种选择、精细整地、精细播种、施肥技术、冬前苗期管理、春季管理和中后期管理等方面,都制定并严格执行了详细的技术规程。而在新城镇西逯家村,攻关田使用了宽幅精播、镇压保墒、水肥一体化等栽培技术,这些都在推动高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合作社自2010年就开始与山东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深感科技增产的力量。2018年承担国家粮丰项目以来,更是全程紧密合作,严格落实各项技术举措。除了创纪录的麦田,合作社1300多亩麦田,平均亩产有望达到650公斤。”岳洋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说。
采访最后,李斯深对记者说,相比刷新纪录,作为农业高校科研人员,更应该关注纪录背后的技术要素,深刻理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