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考”被清之后

    近日,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高校要提升学业挑战度,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在部分高校师生间掀起波澜,给了某些学生一记重击。
  所谓“清考”,是指学生如若一门课程结业时没有及格,补考还不及格,没有重修或重修考试仍然没有通过,学校会在毕业前再给学生一次考试机会。这个“清考”,是屡屡挂科学生的救命稻草,也是学校稳定毕业率就业率的无奈举措,所以考试的象征意义比较明显。如今,教育部再令取消“清考”,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学校,都有许多的问题要思考面对。
  所有指望毕业前“清考”过关的学生,最快需要作出的决定就是认真上课用心读书。学生,就是要认真学习,不管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然而,能通过最严格高考的学生,来到大学后却不断走向分化。一些人开始变得懒懒散散,浑浑噩噩,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没课的时候各种刷剧逛街打游戏,上课的时候泰然自若玩手机;爱上社团与社交,把上课当业余;迷上倒买倒卖的“创业”,课能翘则翘,无奈来了也是睡大觉。这种状态,如何不挂科?
  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要明晰自己肩负的责任,坚定努力的方向。大学的确培养学生的品格、视野,养育学生的情怀、能力,但这都是建立在拥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的确,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读研究生,干专业,但学习、做事的方法是相通的,态度也是常年习惯成自然。来到一个专业,必须学哪些功课,这是培养方案的要求;在课堂上,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讲,这是对知识传授者起码的尊重。有了责任与目标意识,从不逃课开始,上课自律,勤记笔记,复习时多动脑善分析,再难的课程,再资质平平,考个及格也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取消“清考”,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我接触过的许多优秀教师,对旷课现象和人在课堂心游八方、考试投机取巧的学生充满愤懑与感伤。他们自己看重课堂,希望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学懂弄通,考试过关,学有所用。这样的老师,抓不及格的比例,相对就比较高,补考出的题也同样不简单。因为他们的严厉和严谨,常饱受学生诟病。取消了“清考”,个别学生连最后蒙混过关的机会也没有了,心里是否会更埋怨老师?老师是否会因为学生“挂”了自己的这门课拿不到毕业证而有所顾虑?当然,有的老师不会讲课,甚至无心上课,导致学生不爱听不爱学,这个问题更需要解决。教学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作为老师,就算为了让学生少挂科,也得用心好好研究。不能只想着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或者经济收益,更不能把这份职业看得无足轻重,培养学生,永远是第一要务!
  “清考”本是陋习,之所以在众多高校流行多年,跟学校要考虑毕业率和就业率息息相关。一门课难通过,学生都不愿意选;如果一个专业毕业难,可能就不愿意报考了;如果一个学校毕业率和就业率双低,就要遭受巨大的社会非议。有的学校不但颜面难看,恐怕连招生和生存都会变得艰难。学校利剑斩“清考”,首先需要强化的是自身办学实力与定力,无惧东西南北风。就如中南财大、北京工业大学等,早在2011年就取消了“清考”。完善相关教学制度则是高校当下必须采取的举措。这个制度要给老师用心教、学生认真学的压力,也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和“重来”的机会,因为有的学生确实对被录取的专业无感。给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全面推行预警机制,实行真正的学分制,让学制弹性化等,是理性化人性化的方案抉择。
  学习是终身大事。大学是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向上的课堂、优秀的成绩是最美丽的青春印记。希望所有学生忘却毕业“清考”这回事,牢记自己的本分与天职,潜心于探索知识,追求真理。因为,自己努力通过的考试,最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