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就业路需要树好择业观





  每年下半年,随着新一批的应届毕业生准备走出大学校门,就业都会成为校园内外的热点话题。去年以来,在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六稳”当中,稳就业位居首位,今年,就业优先政策首次被置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这其中,大学生就业因规模大、时间集中,更是一直备受关注。帮助大学生走好就业路,全社会在共同为之努力。宏观层面,我们需要关注就业形势、完善就业政策;微观层面,就业“当事人”的主体因素不容忽视。特别是走近大学生的就业现场细察兼听之后,我们发现就业路走不顺畅有时是因择业观念层面上的自我设障。
  日前,服务“鲁南经济带”201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集中招聘活动的曲阜师范大学专场举行,为2020届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500余家用人单位走进学校招纳贤才。通过对招聘单位和应聘学子的现场采访,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的择业观念有待检视一番。
  编制是否应当被视为就业的第一标准?在本次招聘现场,不少企业反映“无编制,不工作”的观念仍盛行在部分就业学子当中,“有没有事业编制”是这些学子求职时咨询的第一个问题。
  不可否认,公务员、事业编制在很多人眼中仍是“铁饭碗”,甚至被当作择业就业的第一标准,其他工作则被认为“低人一等”。不得不说,固守这种源自上个世纪、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择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视野的狭隘与思想的陈旧。实际上,事业编制这类曾经的“铁饭碗”正在被打破。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事业编制总量会只减不增,更多的事业单位也将转轨改制。如果择业时只盯着编制条件不放,所面临的往往是更少的岗位选择、更大的竞争压力,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终身保障。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模式、新业态,正在提供更加多样的就业机会,这些工作不论是在薪资奖金、五险一金上,还是在福利待遇、上升空间方面,往往不逊于、甚至优于事业编制岗位。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就业学子们不应在择业时把“事业编”织成自缚的茧,而应了解更多选择、把握更多机会,基于自身能力做到因材择岗。
  选择异地就业,还是扎根故乡?本次招聘活动吸引到部分来自福建、云南等地的省外用人单位,据他们反映,一些既符合岗位需要、又满意薪资待遇的学子,在面对他们抛出的“橄榄枝”时,最后却犹豫、放弃了,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山东本地学生把自己的择业“半径”限制在了省内、家乡。
  不论是因为热爱故乡还是因为熟悉环境,依托家乡就近择业本都无可非议。况且,当前的就业学子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留在家乡工作往往也是与父母的共同选择。客观来说,异地就业或多或少会带来背井离乡、孤军奋斗甚至是水土不服等一些值得忧虑的问题。但与之相对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资源跨地域流动已是常态,移动互联、高铁飞机等交通、通信方式的快速发展也为跨越空间距离提供了便利。而且,人才需求市场活跃的地区未必就是自己家乡所在的地区,如果就业目光只局限于身边的 “十里八村”,很可能会错失更多好的就业机遇。宁可留在家乡找一份并不尽如人意的工作,也不愿选择逐梦远方,这究竟是安土重迁的故乡情结所致,还是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挑战自我,需要就业学子们认真反思。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大学生择业时应当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高地”与“洼地”,别因故乡风景无限好而偏安一隅、画地为牢,不妨风物长宜放眼量、勇敢走四方。
  择业观出现偏差,就业路难免坎坷。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形成,是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关键在具备专业本领的基础上,立足个人实际、紧跟社会发展,实事求是分析就业形势与自身能力,善于以辩证思维、全局意识、长远眼观去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