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 引项目 促脱贫 谋发展
原山东省旅发委驻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书记工作侧记
按:根据中共山东省委部署,2017年2月,原山东省旅发委选派张国栋、李勇、王秋生、张延光、徐峰等五名同志(其中王秋生、张延光、徐峰3人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教职工)赴菏泽市鄄城县富春乡部分村挂职第一书记,为期两年。两年来,5位同志扎根基层、务实奉献,事不避难,敢于担当,集中整合扶贫资金,采取“连片帮扶发展”策略,实现535户贫困户、118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党组织和老百姓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五位第一书记合影 左起:徐峰、王秋生、李勇、张延光、张国栋
菏泽市鄄城县地处山东省西南边界,是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县,“三皇五帝”中的尧、舜二帝都曾在境内活动,周时曾为卫国之鄄邑,是我国古代军事家、一代兵师孙膑故里。由于经济主体为农业,工业微不足道,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延缓了鄄城的发展,这样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成了省级贫困县。随着2017年2月五位第一书记的到来,富春、范庄、白集、杨楼、高庄等帮扶村的贫困户们先后脱贫,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
入户调研,切实摸清村子家底
了解村情、集中民智、听取民意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五位第一书记进村第一件事便是深入群众搞调研,通过“五必访、五必问”,摸清基层党建、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经济状况、贫困户情况等家底,为制定脱贫攻坚计划做好准备工作。
两年间,工作组共走访党员858人次、群众1773户,发放调查问卷937份,召开座谈会136次,建档立卡贫困户535户、贫困人口1183名。
万事开头难。丰硕的调研成果背后少有人知的是,第一书记们在工作初期遇到的重重困难。“一开始,彼此不熟悉,面对省直机关来的干部,大多老百姓都不愿开口。”杨楼第一书记张延光说,“这成了我们刚入村时遇到的普遍问题。”“多往老乡家里跑,成为百姓知心人”成了大家要完成的第一个工作任务。
阳历二月,北方正值春寒料峭,第一书记们帮扶父老乡亲的热情却从未降温。脱下羽绒服、皮鞋,套上棉袄、棉鞋,戴上厚棉帽,把自己当成村民的一份子。每天一大早便从镇驻地出发,骑上电动车,到五六公里外的村子里挨家挨户地“串门”,一直到天黑才披星戴月地往回赶。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回去想办法解决。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苦付出收获了真情回报。从最初的进门没人搭理,到后来的村民奔走相告“俺们村来了个第一书记,专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第一书记们花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踢开了帮扶工作的第一脚。
“双扶”结合,打造特色产业项目
五位第一书记所在村均为农业村,村民以初级农作物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村里没有任何产业基础,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留下的除了老幼妇孺就是不具备基本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士,扶贫情况不容乐观。
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困难重重。对此,第一书记们没少研究讨论,并多次联系原旅发委派出的第二轮第一书记或到邻近经济发展较好的村镇请教脱贫经验。
“整合资金,抱团作战”是第一书记们的一致决定。第一书记“捆绑办公”的情况很常见,但连帮扶资金都“捆绑”在一起,统一打造产业项目,却是一项创新。
集中力量干大事,整合资金出重拳。大家认真盘算着手头的扶持资金,根据总体盘子搞规划,本着“扶智”与“扶志”结合的原则,精心挑选建设富春乡产业扶贫基地、富春乡居、范庄生态园和扶贫超市等产业项目,并成立帮扶村农业合作社,对集体产业项目进行科学管理。第一书记们先后两次委托原单位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围绕产业扶贫项目、蔬菜种植技术、乡村旅游等主题对乡村旅游带头人、县乡旅游发展负责人等进行培训,开阔眼界,启迪思路,坚定信心。
目前,除了正在建设的范庄生态园,其余三个项目都已实现收益,平均年收入达91.5万元。收益资金算作集体收入,大部分用来帮扶贫困户。四个项目还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了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双扶”结合拔穷根效果显著,进一步增强了帮扶村摆脱贫困的持续能力。
精准施策,建设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
对于第一书记来说,打造特色产业,增加集体收入只是第一步,要想持续不断发展,抓好党建强队伍,建设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才是关键。
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是五个帮扶村的通病,主要原因就是党员年龄普遍偏大。第一书记入村前,各村几乎没有党建活动。“我们村55个党员中,60岁以上的占到80%。要想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高党建活动的吸引力。”高庄村第一书记徐峰说。
第一书记们首先认真对照党规党章,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和坚决有力的行动带领各村党员将“三会一课”、党员发展、“四议两公开”、“民主评议”等党建“规定动作”做实做足;积极同帮扶村两委班子讨论制定了《村两委干部工作职责》《村两委干部值班制度》;严格落实“4+x”主题党日活动;成立26个党小组,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最小细胞”……同时,第一书记们结合实际乡村实际,想方设法开展一系列基层党建活动,全力筑牢乡村党建堡垒:为党员家庭挂牌,增强其荣誉感;为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发放小礼品,充分调动积极性;对标“合格党员二十条”,评选星级党员,并在庆“七一”党建活动上进行表彰;组织两委骨干、优秀党员外出培训,开阔视野,学习经验;与原省旅发委、山东旅院慰问组集中走访慰问老党员、生活困难群众党员,让其深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如今的帮扶村,每逢党建活动,村里的党员必定踊跃参加,就连80多岁高龄的老党员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老百姓敬党爱党拥护党的热情高涨,渴望加入党组织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参加每个月的党员学习活动,成了村里党员和不少群众的“必修课”。
“大家的精气神儿好了,村里的事儿也都上心了。”白集村第一书记王秋生说:“帮扶村党员队伍的变化,我们这些第一书记真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服务群众,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第一书记们初到帮扶村最深的印象。村里都是土路,出行很不方便。春天风大,老百姓一出门满头满脸都是土,吃饭时满嘴沙子。一下雨,电三轮、小汽车根本走不了,光在泥坑里打转。第一书记们对此感触颇深,为此多方奔走,四处“化缘”,统筹调度资金,对帮扶村街道、胡同路面实行硬化,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让老百姓生活富裕,打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是第一书记们的共同愿望。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实施照明工程和安居工程,在村道两旁安装路灯和高清摄像头,保障村民的人身安全;积极落实城乡环卫一体化,整治环境风貌,提升民居环境;建设村级活动场所3个、文化广场7个,新建及扩建幼儿园5个,完成危房改造92户,打井145眼,改造水利管网2.64万米,改造电网2.17万米……第一书记们以实际行动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工作组还结合帮扶村特点打造了范庄美丽乡村示范村,修复鄄南战役纪念馆,建设红色旅游拓展基地,平整村内道路,绿化美化村庄,建设戏台子,复修古井、木栈道……看着眼前如景区般美丽的村庄,老人们纷纷感慨:“做梦也不敢想村里能变这么好,老了老了还享福了!”
两年来,第一书记们讲大局、讲奉献,舍小家、顾大家,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村庄变美了,集体变富了,班子变强了,父老乡亲们对幸福生活更有盼头了……挂职结束,五位第一书记全部受到表彰,并记三等功。接过证书的那一刻,喜悦、感动涌上心头。他们说,这是荣誉,是党组织和村民们的肯定和认可;更是责任,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义务和使命。今后,无论人在哪里,只要父老乡亲有需要,他们一定竭尽全力提供帮助。
(宣传部 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