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90分”变成“59分”

岁末年终,辞旧迎新。总结回顾过去一年成绩和不足,展望新年新目标,无疑是学校上下每个单位和个人必做的功课,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要辛勤耕耘了,一年得失,七分成绩三分不足也好,八分收获二分不够也罢,我们静下心来盘点一年的工作,都有丰富的内容可写,都有崭新的目标可追,都有绚烂的梦想可期。

实事求是地讲,无论集体和个人,我们在看到一年来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作创新不够”“标准要求不高”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虽然看似谦辞,但谁把谦辞看作谦词,谁便沉入无边的苦海。

这里有一道很容易做的算术题:90%×90%×90%×90%×90%=?结果是:59.049%。

也就是说,“90分”连乘五次,结果变成“59分”了,继续乘下去,结果还会越来越小。这是控制论中的“衰减效应”,恰好道出了各项工作抓落实的一个规律:层层落实如果层层衰减,那么每一个层级看似不错的“90分”,最终就会带来一个不及格的结果。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每年年初,学校召开大会就全年工作作出部署,强调的不可谓不细,要求的不可谓不高,举措不可谓不得力。然而,在落实中,每一项工作会涉及多个层级、多个环节,这是常态;大事、难事、复杂事,更是如此。只有基层各个环节做到最好、形成闭环,学校的顶层设计才会导向最终的开花结果。而如果基层某个环节想着“完成咱的任务就行”,或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似乎也完成了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结果却可能前功尽弃———“59分现象”,不只是一道算术题,更是一个提醒和警示。

从学校到部处院系,再到教师干部,一些工作在落实中容易出现“层层递减”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可能是相关精神要求传递得不够精准,或是存在一些信息不对称,到具体落实的层级和环节,所掌握的信息已经打了折扣。也有一些,则是落实过程中人为的折扣,要么是标准不够高,满足于八九十分“基本过关”;要么是选择性落实,甚至是以会议、电子邮件“象征性落实”。

对此,就要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一方面,学校的决策部署要更合理、更科学、更精准,上下沟通渠道也要更顺畅;另一方面,各部处、学院等也要多从自身找问题,特别是看看有没有懈怠应付情绪,有没有“差不多、过得去就行心理”,有没有精力投入不足、工作效率低下问题等。

今年是改革开放再出发元年,是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关键之年,形势和使命要求我们务必把创新作为强大的内生动力,在落实学校各项工作任务中努力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坚决杜绝落而不实、实而不新的现象。只有全校上下各个层面每个环节在抓落实中都能做到100%,才能取得100%的预期结果。不仅如此,还要有创造性思维,善于创造性地抓落实,层层加码而非层层递减,既做好常规性的规定动作,又做好高难度独创性的自选动作,争取在各个环节有“附加分”。

我们正在奋力推进的一流大学建设,需要我们具有革故鼎新的超越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敢闯敢试的攻坚精神、只争朝夕的追赶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和直面难题的担当精神,需要处处高标准严要求地对照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盼,对照与世界著名大学的差距,咬定目标,奋发攀登。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已有平台和成绩,满足于“中不溜”,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必须开拓思路,充分发挥全校上下各层各级的智慧,把战略思路化为策略举措,体现为富于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工作亮点,用创造性落实的劲头努力赢得卓尔不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