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圣:纸短情长,用曲谱写千古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将名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谱曲吟唱,中国海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退休教授周继圣从“朗读者”跨界做起“音乐人”。过去,这位语言艺术行家曾用悠扬、厚实的声韵感染着一代海大人;如今,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退休十一载的他重温中华古典诗词,与专业作曲家合作对百首诗词进行音乐化加工,今年秋季学期,这些曲目正式走进海大通识课的大讲堂。
只想在退休之后,运用多年积累的学识和经验,为海大乃至国家做一点点贡献。这就是周继圣的初衷。
在采访时见到古稀之年的周老依然精神矍铄,不禁赞叹一番。哪知他自曝几年前身体出了故障,险过鬼门关。他自嘲说现在真是“老骥伏枥”了,不再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地奔波,但也没闲着。他觉得光是“志在千里”不妥,小步缓进才可。
周继圣主要研究汉语艺术语言学,曾在中山大学首创当时全国普通高校唯一的汉语艺术语言学课程,之后将课程整合加工在海大继续讲授。他长期从事艺术语言实践,配乐朗诵、影视配音、演讲、吟诵等,退休后,只要闲暇,便朗诵、唱诵,一来养气养生,二来自娱自乐。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的指示,他重温审美中华古典诗词,学习比较前辈的各种吟诵法流派,研究音乐大师的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经验,摸索出一套新型的古典诗词吟诵方法。
他以普通话发音吟诵,遇到古音(入声),就借用苏州话的发音方法 (“入声短促急收藏”、“喉塞音”、“一断即连”),解决了运用普通话吟诵古典诗词音韵不合的难题,美化了旋律、表情,加厚了韵味,提高了美感。迄今他已吟诵、吟唱并记谱了一百二十多首诗词,与专业作曲家合作,对其中基础较好的五六十首吟诵曲做了声乐化加工,使其成为诗词歌曲,经过歌手以及群众艺术团体的试唱,让经典诗作以新面貌流传下去。
“您不是音乐人,怎么跨界了呢?”他答,“古典诗词吟唱不是音乐人的独立王国,它属于所有喜爱诗词吟唱的人”。“您大脑里怎么会有那么多不重样的吟唱旋律?”他答,“当你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人词人的心灵产生谐振时,诗词的语言就变成了音乐的旋律”。
十一年来他一直未曾忘记初心,他创设的通识限选课《语言形象塑造》,连续五学期蝉联爆款人气课程。在担任海大教学督导和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期间,连续三届九年分享、欣赏数以百计的各科各级教师的妙论和风采;他讲授《教师的合理用声》,帮助一线教师预防声带疾患或矫正用声缺陷;讲授《课堂教学的布局设计与节奏调控》,帮助教师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的全程,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讲授《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陷于“高原期”困扰的教师们支招,启发他们如何迅速走出困境……
周继圣创造的“科学、简易、生动、高效”的华文教学法,得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重视,经学校领导同意,多次委派他以华文教学专家的身份,参加“世界华文教学名师巡讲团”,赴世界多个国家培训华文教师,最多一次培训人数达到三四千人,刷新华文教师培训史纪录。
周继圣不知疲倦地为学校事业发挥着余热。他说“退休者不能轻率地判定自己已经到达了人生的终点站,其实,前面还有一个又一个的缓坡;摆正心态,调好呼吸,平稳爬坡,你会看到,坡路两旁风光旖旎,登上坡顶,更是花团锦簇。保持智能,缓步前行,这就是退休者潇洒的‘自然’”。
周继圣用自己创作的词曲《我是甘泉,我是山岗》结束了此次访谈:
“走在荒凉的山峦,我胸中百花满园……不管荣辱兴衰,不管风雨雷电,我都是华美的殿堂,我都是坚实的山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