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实验室,挺有文化范儿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文化建设侧记



除了精密实验仪器外,还辟有图书角,摆有各类书籍供师生阅览;实验室除专业名称外,还被冠以取自国学古籍的“斋号”……走进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称“中心”)时,要不是目光触及实验仪器,还真以为置身于一所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国学大课堂。
“良好的实验室文化可以起到凝聚人心、激励进取和全面育人等作用。”中心副主任洪波告诉记者,十多年来,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中心在国内高校率先探索实验室文化内涵,在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塑造和培养的同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开展实验室文化建设,倾力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在实验教学中品味文化之韵
实验教学建设成果展室是中心近年来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展室本身就是一个实验室,由原来的四个小房间打通后形成的。展室入口标有“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监测实验室”“学生创新训练活动室”“实验教学建设成果展室”等字样。入口旁的玻璃墙上贴有 “读书”“实践”“新知”六个大字。“我们这个展室既可作为教学科研实验和学生创新训练使用,又可展示实验室建设成果,既能用又能看,一举多得。”洪波笑着说。
展室的一角是一组书架,20多个书格摆满了图书,包括专业图书、工具书和社科人文类图书。记者粗略数了一下,得有一千余册。“这是我们的文化驿站,这里的图书大多是师生捐赠的,也有不少是我们从旧书摊上淘来的。”中心的王秀海老师说,来做实验的师生可以到这里小憩,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览图书。书架旁边是一面照片墙,墙上的近二十幅照片捕捉的都是师生实验课上最美的一瞬:教师循循善诱、悉心指导,学生求知若渴、兴趣盎然,课堂教学和谐、气氛活跃。
很多人印象中,理工科师生只会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写论文,但中心的老师们愣是在理工科实验室里刮起了最炫文艺风,让实验室生活也充满了文化范儿。每年的不同月份,中心都会举办主题不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6月份会举办书画和摄影主题的“实验之美”视觉作品征集活动,10月份会举办“博雅·弘毅·洞见”实验与人文论坛……有些活动已然成了学院的品牌,并在校内有一定影响力。
中心还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六个实验室专业特色从国学寓意角度进行解读,定制了“国学名片”,以彰显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养并重的文化氛围。综合设计与创新训练实验室被命名为“问道”。“道,语出《庄子·齐物论》,有路径规律之意。问道,即运用创造性思维及方法,将已有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思悟创变,探求问题解决途径,实现知识迁移转化。综合设计与创新训练,旨在促进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两者可谓殊途同归。”王秀海解释道,他所在的岩土环境工程实验室被命名为“开物”,高冬梅老师所在的环境微生物实验室被命名为“见微”……
为打造实验教学品牌,突出文化氛围和工作理念,结合多年对实验实践教学工作认识的深化和提升,中心专门设计了VI标识和团体形象展示海报。“这不仅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表征,而且从多角度彰显了教学团队的使命风范、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和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等丰富寓意。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领略科学实验之美,在科学实验中品味优秀传统文化之韵。”洪波说。
育人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
走进展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三组展柜,里面摆放着环境监测仪器、海洋仪器和典藏环境样本。“这可不是模型,是实实在在的科研设备和标本。”王秀海说,这些设备摆放在展柜里,就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现代仪器技术。展柜里的仪器取出可以直接用来为教学科研服务,“你看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在展柜里,看不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在科研教学的应用中。”王秀海随手拿起一台SLC9-2直读式海流计向记者展示,那是青岛海洋大学海洋仪器厂1997年8月出厂的设备,仪器表面已磨损掉漆,由于用得仔细,保养得法,虽是老爷级设备,但还能用,并能让学生领略仪器技术发展之路。
学院大楼负一层,有一间一百多平的大房间,能同时容纳100多名学生上课,这是本科生专业技能训练中心。里面有一张长长的工作台,工作台四周堆放着一些看上去有些破旧的设备。“可别小看了这些设备,在我们手里可是个宝。”中心的张民生老师指着身边一台汽车发动机说,它来我们实验室已经快7年了。那是2012年,为了充实本科生专业技能拓展训练课,利用报废汽车发动机开发设计了汽车环保技术与汽车文化等训练项目。他们还从学校相关部门那里淘来了“退役”的大型分析测试仪器、海洋外业仪器,帮同学们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有同学还靠课上学到的知识,自制了小仪器。“电脑的拆装很有用,调试过程很有趣。这门课实实在在地锻炼了我的动手实践能力,我很喜欢它。”选修这门课的大气科学专业2015级孔钧昊兴奋地说。
这种少花钱多办事,注重循环利用节能环保的育人理念,也让“本科生专业技能拓展训练”这门课“课程后”衍生效应显著。截至目前,这门课已经连续开课10年,累计选课学生近900名,成为热门选修课。曾经选修这门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的刁婧婕同学在实验心得中这样写道:“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重要,仅学会课本知识是不够的,要懂得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很感谢学校开设了这门有价值有意义的好课,使我受益匪浅。”
近年来,中心依托该课程成功探索了学生“三个能力”分级培养、“六段式”进阶训练的教学模式,并培育了以本院学生领衔的3个跨院系创新团队。结课后,这些团队成功开展了多种实践创新活动,先后获得3个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和10余项成果。
打造平安绿色实验室安全文化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进入实验区楼道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张“海恩法则”安全文化展板。实验室标牌、安全提示警示牌、规章制度牌等也在楼道墙面上张贴着。
“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洪波说,“安全无小事,实验室安全不仅关系到教学科研顺利进行,更关系到师生的人身和国家财产保障。”多年来,中心按照“人员责任决不含糊、安全意识决不放松,防范措施决不松懈、事故隐患决不放过”的安全防范要求,以安全文化建设为主线,倾力打造“平安、绿色实验室”。
“实验室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有序的实验室环境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分管实验室工作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郭秀军告诉记者,根据教学实验室危险因素的识别,结合相关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中心从“人、物、环、管”等要素方面制定了《安全与环保管理/检查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涵盖9大类58个检查项目,为实验室事故隐患检查提供了明确、细化、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清单,对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零容忍。
为了让学生了解实验室的有关要求,中心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验室实际情况,编写了近6万字的《实验室安全手册》,在每一级新生入学时发放到他们手中。为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防灾避险能力,每年10月份的减少自然灾害国际日,中心总要举办“未雨绸缪,警钟长鸣”实验安全宣传贯彻活动,使得安全文明建设意识在师生心中植根发芽,开花结果。
2009年,中心获评山东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5年,获得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实验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搞好实验室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实验室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文收表示。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相信在实验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协同努力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全面快速跨越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