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紧箍咒”还是多一些好
近日,武汉大学发布《关于给予92名国际学生的退学处理的决定》,决定对92名涉及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且未履行缓注册手续,未经请假不参加学校规定教学活动、学习成绩不及格等校规校纪处罚规定的国际学生予以退学处理,引发舆论关注。
事实上,武汉大学的做法并非个例,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国内生到留学生,高校的清退潮一直在持续。单以今年为例,11月,延边大学对136名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10月,复旦大学对12名研究生做出退学处理;9月,中国人民大学根据其学籍管理规定清退了包含留学生在内的16名本科生……而文章开头提及的武汉大学每年都在分两次清理外国留学生学籍注册情况。其中,2018年武汉大学累计清退留学生109人、2019年累计清退留学生181人。
其实,这种“快、准、狠”的高校清退潮所传递的信号是:高校开始念起“紧箍咒”,对于人才培养的制度和措施更加严格和细化,得过且过的大学“天堂”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在国家全面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这种高校教育整顿既是大势所趋,同时也任重道远。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中国要提升综合国力,成为科技强国,就必须全力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肩的一流高校,培养一流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要爱才惜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而在一众人才队伍中,接受过大学以上程度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质量更是处于人才竞争的核心地位。高校作为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的最终输出质量。由此,高校在大学生培养方面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然而,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高校在学生培养上实行“严进宽出”,不少学生升入大学后,没有了备战高考的高强度学习和严苛的成绩排序,有的是远比中学轻松与灵活的学分制学习方式。即便大学期间不思进取,存在挂科不及格的问题,还有毕业清考这根“救命稻草”,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的学习质量根本无法保证,竞争力也无从谈起。不少大学生身上尽管有一流高校的身份与标签,但难有与一流高校相匹配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
高等教育如果只是停留在快乐与轻松的基础上,会直接降低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更妄谈国家间的人才竞争。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单靠学生的自律是难以奏效的。作为高校来说,必须正本清源,从教学管理的高度加大对教育质量的管理和把控,使大学生的“严进严出”变为常态。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曾表示,要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追上世界最强国家,必须要主动求变,要在多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效法发达国家,对大学实行严出,让不合格的大学生无法毕业。这是提升高校总体教育质量,追赶发达国家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举措。
自去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管理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使高校对于各层次各层面的学生培养均可以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能够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便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希望这样的高等教育“紧箍咒”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