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理性看待“夸夸群”



  日前,“夸夸群”在很多年轻人群体中火了。在“夸夸群”里,无论成员说什么,哪怕是只输入一个符号,其他群成员都会对其进行各式“夸奖”。很多大学生对这种无厘头的“互夸”乐此不彼。笔者认为,“夸夸群”虽能让人短期内自我感觉良好,但若长期沉溺其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大学生应理性看待“夸夸群”,莫让“夸夸群”成了精神鸦片。
  据了解,“夸夸群”是一种微信群,电商平台商家推出“夸人服务”,花钱能购买到各种花式称赞;在“夸夸群”内,被人夸奖是家常便饭。笔者从《北京青年报》了解到,上海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夸夸群”,西安交大的“夸夸群”群成员甚至已达1000人上限。
  “夸夸群”何以在高校中广受追捧?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专家王晓勇指出,“夸夸群”在高校兴起,凸显了部分大学生在一些地方不自信、受挫感以及缺乏关爱和认可,需要别人的鼓励来帮助疏导情绪。笔者也认为,大学生在结束“炼狱”般的高中生活后,迈入向往已久的象牙塔,却很快发现大学学习并不轻松。面对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交往的压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受不到成就感,而“夸夸群”恰好成为大学生宣泄压力的出口,成为“快乐源泉”。
  诚然,“夸夸群”的出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作为生活学习的调味剂,“夸夸群”以一种轻松的形式宣泄压力,通过陌生人的夸赞调整心情,不失为一种排解压力的好方法。而合理的宣泄压力有利于身心的健康,缓解焦虑情绪和抑郁心理,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尤其相比于“互骂群”,“夸夸群”更利于发言者从别人的回复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突破口,进而实现心态的“积极重建”。
  然而,虚拟世界终不能代替现实世界。在“夸夸群”里,大学生可以“一呼百应”,让大学生产生被关注、被尊重的错觉。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如此。如果过度依赖“夸夸群”,就会让大学生沉溺于假象,滋生出虚荣和浮躁之气,并逐渐在其中迷失自我。比如,某大学“夸夸群”里有人说道:“中午十二点才醒,求夸。”于是,群里其他人立马回复:“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说明您的思想境界已经与先贤诸葛孔明比肩,令人敬仰,夸!”这显然是一种不辨是非、自欺欺人的夸奖。再者,大学生若一直处于被各种夸奖包围的温床之中,当回归现实生活时,各种花式赞美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况且,虚拟的夸奖与现实的差距会使大学生们遭受更大心理的落差,甚至给自身带来一定伤害,正所谓“群内夸夸,精神垮垮”。
  笔者以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认“夸夸群”在大学生活中的部分积极效应,但也应该理性认识“夸夸群”的负面影响,别让“夸夸群”成为精神鸦片。大学生要合理利用“夸夸群”。大学生要正确面对压力,学会选择以理性、健康的方式实现自我调节,比如找家人、朋友或同学倾诉,找心理咨询师咨询,或者通过阅读、运动、旅行等方式排解压力。另外,高校、家庭和社会也应多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多鼓励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