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痴心不改追梦人

——记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我校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李平


  中等身材、短发齐耳、笑声爽朗,尤其是那张“娃娃脸”十分减龄……这就是不断智造传奇故事的李平教授。
  李平是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山东省突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凭借30年痴心不改的执着,李平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科研业绩,演绎着一段追梦圆梦的绚丽人生。

  筚路蓝缕:“荧光探针”锁定早期“癌魔”

  1月8日,一条重磅新闻瞬间“引爆”校内外和化学界!由我校化学院科研团队完成的“细胞稳态调控活性分子的荧光成像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学校也由此成为首个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山东省省属高校。
  李平是该科研团队重要成员之一。在得知获奖消息的瞬间,她长舒一口气。“太不容易了,真的太不容易了!”面对记者,李平仍难掩心中的激动。此次获奖项目,他们接续奋斗了近20年。
  这一连串的“不容易”饱含了他们太多心血和汗水。2000年项目起步阶段,化学系可谓“一穷二白”,连个做活细胞实验的像样设备都没有,很多实验无法进行。“我们只好四处‘化缘’,到别的单位去借设备用”。筚路蓝缕,困知勉行。就这样,一步接着一步走,一棒接着一棒干,他们克服了设备、场地、经费、技术等诸多难关。李平骄傲地告诉记者:“经过一代代化学人共同努力,现在化学院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了。”而他们在该项目研究中合成的“荧光探针”,正是历经近20年,淬炼出的一把“伏魔宝剑”。
  “荧光探针”到底是个什么“针”?带着满心好奇,记者来到实验室一探究竟。
  “简单来说,荧光探针是一种化合物,它能在人体病变前就发现细胞特定指标的变化并作出预警,从而尽早实现预防和治疗。荧光探针能锁定早期癌魔。”李平向记者介绍道,“以前的检测方法,荧光信号灵敏度差,转换效率较低,成像质量也差,常常导致医生对病人病情的误判。我们合成的荧光探针,检测速度和准确性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经过多年探索,李平和同事及研究生们构建了一系列新型探针,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如基于瞬时、可逆的特异性识别反应,建立了实时、动态、原位成像活性分子的新方法;利用超高灵敏度探针,解决了生物体内极低真实浓度活性分子检测的难题;利用准确靶向细胞器探针,揭示了细胞凋亡等事件中活性分子的亚细胞分布;利用光谱时空可分辨多色探针,解决了活性分子多组分同时检测的难题等。这些研究结果为与疾病相关的细胞及活体内生物活性分子的成像检测提供了新材料与新方法,对推动肿瘤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在科研道路上,李平最感激的就是该项目的团队领头人、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唐波教授。2000年前后,国内生命科学与光学成像等研究领域刚刚兴起,唐波就敏锐地意识到,将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进行紧密结合,必将推动一个新型交叉研究领域的兴起。基于此,他们组建了这个以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为支撑,以解释重大疾病的发现和治疗为使命的团队。“正是有唐波教授的前瞻眼光,才有了我们团队的发展和今天。”李平说。

  向梦想出发:做学问就得只争朝夕

      寒假里,山师校园少了往日的喧嚣,但千佛山校区化学院实验楼里却如往常一样紧张忙碌。虽然年味儿渐浓,但李平和她的研究生们一直工作到腊月二十六才回家过年,正月初七又提前返校工作了。
  “我们正在做抑郁症方面的研究,这也是我下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科研攻关得快马加鞭,假期时间相对集中,正是搞科研的好时候。”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当天,又有喜讯传来:以她的博士研究生王昕为第一作者,唐波与李平作为通讯作者的两篇有关抑郁症氧化应激机制研究的文章分别发表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J.Am.Chem.Soc.和Angew.Chem.Int.Ed.上。
  做学问只争朝夕。往往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李平就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了。她首先要登录国际最前沿的化学研究网站,浏览最新动态,摘录相关知识,把全球领先的最新知识和团队分享。“李老师特别拼,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常常晚上10点多才离开。”她的团队成员张雯博士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努力,李平的科研硕果压枝:现已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项目2项、省级项目2项。目前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课题子课题1项、国家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在J.Am.Chem.Soc.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篇,论文总引用达1500余次。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的项目多次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科研做得好的人,教学往往也不在话下。李平坚信,科研可以反哺教学,前沿的科学问题研究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探索化学世界奥秘的兴趣。教学中,李平主要担任《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物质的分离与波谱分析》等课程的主讲,并指导《有机化学实验》。课堂上,李平常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本质,“举一反三,只有抓住问题本质,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在课题组组会上,李平常和学生们讨论得火热,耐心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时,从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案定制、进度安排到撰写修改,每个环节李平也都亲自把关。凭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杰出表现,李平获得了2018年度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山东师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山东师大2016年度十佳教师,并多次获学校优秀教学奖及青年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博学而约取:向往精彩的科学人生

      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李平身上有一股充满责任感和追求卓越的信念与力量,“一定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实现人生价值”。
  李平告诉记者,自己10多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是父亲含辛茹苦把她和哥哥拉扯大。尽管生活艰辛,但父亲身上从来都有一股“见山开路,遇水搭桥”精神,常常鼓励她“技多不压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阅读,从中外古今的好书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
  父亲这种不怕吃苦、永不服输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她。1991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李平毅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化学专业,来到山师化学系攻读本科。李平说,“化学能够发挥人的创造力,可以合成和创造出许多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我喜欢这种发现与创造的过程。”
  记者一进李平办公室,就被书架上满满的书吸引了。除了化学专业书籍外,《资治通鉴》《红楼梦》《欧洲史》等也都赫然在列。李平常常告诫学生,不要老玩手机,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杂书,博学而约取,这样做起科研来思维才能更活跃。“李老师学识特别渊博,不光专业领域懂得多,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也知道得很多。”提起导师李平,博士研究生王昕言语里满是骄傲。
  平日里,李平都是和研究生们挤在这间不到20平米的办公室里办公和学习,院长张春阳教授曾多次建议她搬到大一点的独立办公室去,但都被李平婉拒了。她觉得和学生们在一起,便于随时讨论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每和学生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很年轻”。
  在学界,往往学而优则仕。谈及这个问题,李平坦然地说,如果做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由于自己和先生都很忙,家里又没人帮忙照顾孩子,所以她想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自己挚爱的化学事业中。
  采访当天,恰逢李平和先生结婚22周年纪念日。李平说,她先生因工作原因常驻淄博,一般周末才能回来一趟,微信便成了他们沟通的“鹊桥”。“先生一早便在家庭群里发了大大的红包庆贺结婚纪念日。”李平幸福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