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来客”
记全国“最美支边人”、我校2000级校友梁楠郁
“第一次下乡,就看到两个婴儿夭折了,一个活了一天,一个活了七天。”八零后的梁楠郁,一边熟练地瓣开干燥牛粪往火炉里添料,一边无比痛心地说,“要是在内地的话,夭折是个很大的事,但在这里大家却习以为常。”
梁楠郁是我校经济学院2000级本科生、自动化学院2004级硕士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石油工作。2016年夏天,他以中国石油审计服务中心科研与事业审计处副处长的身份,作为对口援藏干部,被选派到西藏那曲市双湖县任分管医疗、教育、产业等工作的常务副县长。
2019年7月22日晚,中宣部在CCTV-12发布“闪亮的名字”——2019年“最美支边人物”的感人事迹,不负组织重托、扎根雪域高原、奉献戈壁深处、情系双湖百姓的梁楠郁,光荣地成为20名先进个人之一。
有健康才有小康
双湖县距离拉萨约700公里,位于中国最大的无人区——藏北羌塘腹地。
“以前,我认为没有人住的地方,就是‘无人区’,到了这里才知道,人活不了的地方,才叫‘无人区’。”梁楠郁感慨地说。
这里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原,而是高高原了,平均海拔高达5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这里人烟稀少,1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着14040位老百姓,平均每8平方公里才住1个人。
由于海拔高,双湖县气候恶劣,生态薄弱,植被稀少单调,要么是“大雪漫无边”,要么是“风吹滚石头”,通常方圆数百公里都完全见不到人的踪影。在当地人眼里,一年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另一个是“大约在冬季”。
作为外地“来客”,要开展好工作,首要的就是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社情牧情。初到双湖县,在这个属于“生命禁区”的高高原地区,梁楠郁怀着“干点事”的想法,跑遍了双湖县的每一个村落。他发现当地牧民和百姓,大多不仅生活贫困,思想观念也较保守,尤其突出的问题,是饱受婴儿夭折、风湿、阑尾炎、肝包虫等病痛的疾苦和折磨。
“没有健康哪有小康?”有些病不是吃点药就能好起来的,必须要有医生,必须要能手术,必须要能治病。梁楠郁在广泛调研后,建议将医疗援藏的重点从原来以巡诊发药为主的“看病”,转向以手术为主的“治病”。
没有医生,就培训医生——自2016年底起,经过梁楠郁多方联系,先后有28名双湖医生被送到中石油中心医院等地培训。
没有设备,那就买设备——在原有配备的基础上,梁楠郁协调中国石油捐赠112.5万元,购置了呼吸机、腹腔镜等医疗设备,为手术做好准备。
2017年8月23日,雅曲乡孕妇曲德的胎儿脐带绕颈,无法顺产,可最近的上级医院在550公里以外,胎情紧急,来不及转院。
经过慎重论证,医疗队和县领导班子决定进行急诊剖腹产手术。为了避免医生因缺氧影响动作的精准度,主刀团队边吸氧边手术。
消息很快在小县城传开。老百姓听说医生要破腹从肚子里把一个孩子取出来,都觉得很惊奇、新鲜,陆陆续续聚集在了手术室门口。梁楠郁也挤在狭长的楼道里,忐忑不安,翘首以待。
这是双湖县历史上的第一台手术,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海拔最高的第一例剖腹产手术。
两个小时后,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一个六斤四两的男婴平安诞生。激动不已的孩子祖父母,手捧金色哈达,在手术室门口为每一位医生献上谢意,孩子的父亲更是决定让孩子随主刀大夫霍志平的姓,名为“党生”。
如今,双湖县人民医院各个科室的人员日趋完善,各式先进的医疗检查仪器被启用,经过培训的医生们已能自主开展阑尾切除等一般手术了。
这些进步不仅是援藏工作队在“云端上”合力创造的奇迹,也是西藏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的具体体现。梁楠郁希望,未来双湖县的医疗团队能一年解决一个病,从而“让常见病和多发病,不出县能够就地诊疗”。
让更多孩子考上西藏班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梁楠郁在走访中发现,牧民和百姓的受教育年限普遍很低,那些受了基本教育的青年牧民,没有企事业单位吸收为员工,大都仍然只能回家放羊了。
虽然从2012年起西藏就全面落实15年义务教育免费“三包”政策,但由于师资力量异常薄弱,双湖县的重点高中升学率只有4.4%,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要么上职业技校,要么回家放羊,这种状况已延续多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转变。
2017年6月20日,是双湖中考的第一天。分管教育工作的梁楠郁,早早便来到了考场。他发现,与内地中考考点周围到处都是学生家长不同的是,考场警戒线外一个家长都没有。学校教师告诉梁楠郁,这是因为牧民家长对教育不重视。
梁楠郁在调研后认为,不是牧民家长对教育不重视,而是教育没有让大家看到希望。他想出两个解决办法。
一是借鸡下蛋——在中国石油和一些爱心教育人士的支持下,2017年8月31日,双湖第一批学生到拉萨北京小学免费就读,此后先后已有40名双湖中小学生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拉萨北京小学、北师大附中等地免费就读。
二是自力更生——用奖金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在这种机制下,2018年双湖有3名学生考上了内地西藏班。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与家长恳谈,经过孩子外出读书带来的积极影响,牧民对教育的看法悄然发生改变。2017年,双湖县教育局选拔第一批外出读书的孩子时,没有一个家长陪同;2018年,选拔第二批孩子时,来了12个家长。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贫
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当地“造血”机能,也是梁楠郁的工作重心,毕竟他主要就是为脱贫攻坚工作而来的。
双湖县是全国贫困县,这里21.9%的人口未脱贫,远远高于1.7%的全国平均贫困发生率。梁楠郁认为,论百姓的生存质量,双湖应该是全国贫困县里的倒数第一。
能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看的就应该是倒数第一。
经过调研,梁楠郁决定因地制宜地从三个方面推进双湖县的产业发展,一是丰年虾卵产业化,二是旅游资源产业化,三是牧业资源产业化。
双湖县其香错湖区盛产丰年虾卵,这是水产养殖必不可少的一种优良饵料。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捕捞丰年虾卵,就成为了双湖财政和老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
但在以往的招标中,当地干部职工对丰年虾卵及其市场不太了解。多年来,个别客商趁机蓄意压价,或通过串标、围标低价购入,形成事实垄断。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让捕捞群众受益,梁楠郁提议开展“真正公平、公正的竞标”。然而,2017至2018年,招标连续两年流标,竞标人、买主包括梁楠郁自己都受到了匿名恐吓、威胁。
2019年初,招标重启。梁楠郁把竞标公告和一封公开信发到了每个投标人的电子邮箱里,信中诚恳又坚决地表达了对公平公正交易的要求和追求。同时,双湖县委县政府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再次流标,就直接议价或者委托加工后卖成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让人惊喜的是,第三次招标会非常成功。新老客商争相举牌,双湖丰年虾卵毛料卖出了历史最高价,比竞标底价高出每吨8000元。
为了促进双湖的丰年虾卵的规模化发展,获得更为有效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梁楠郁又多方奔忙,分两步对丰年虾卵产业进行发展升级。
第一步是建立丰年虾卵深加工工厂,把中间环节的利润拿上来。2018年9月,在梁楠郁积极协调下,中石油捐资1380万元,在那曲市建厂。现在,这个占地10亩的项目,已经运转投产,首批招收了20多名贫困牧民就业,每人平均月薪能达到6000余元,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规范性发展。
第二步是开发保健食品,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品牌。双湖的丰年虾卵富含EPA(二十碳五烯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在第八批全国援藏工作队总领队等多方支持下,“高原海灵虾”保健食品开发项目立项,相关科研任务由中国海洋大学和烟台大学联合承担,经费由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提供。如今,产品已经完成中试,很快能上市了。
在旅游产业和牧业产业发展方面,梁楠郁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做了大量工作,已取得了良好的前期效应。
在旅游业方面,目前往返拉萨和双湖的7天游路线已经开通了,带来了可观的人流量和经济效益,下一步将推出更加成熟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打造更加富有吸引力的旅游路线。
在牧业方面,养羊、羊肉加工已有了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发展,高品质的羊肉卖到了北京、河南等地等,原来惜杀、惜售的牧民们,思想观念也逐渐改变了,那种宁可把羊养到老死也不愿意杀、不愿意卖的情况少了,一部分人转业去了工厂,过渡放牧的情况有了改善,草地和植被保护得了一定好转。
如今,针对国家保护动物藏野驴在双湖日益增多的现状,梁楠郁又在琢磨着,如何科学平衡种群的问题。他希望这片祖国边疆高原的壮美大地,赐给百姓源源不断福祉的同时,也能得到良好的可持续生态发展。
“我就是‘双湖人’”
在双湖工作久了,梁楠郁对援藏干部通常都患有的“三怕”和“三个一样”综合症,有了更深刻体验。
“三怕”之一,是怕过周末,地广人稀,周末孤独,除了无边荒野还是无边荒野;“三怕”之二,是怕过夜晚,高原缺氧,长夜无眠,除了无边寂寞还是无边寂寞;“三怕”之三,是怕对家人,尤其是与独生女儿的日渐疏离,除了无边思念还是无边思念。
“三个一样”,一是“睡和没睡一个样”,有时候闭着眼睛没睡着,睁着眼睛却睡着了,反正总是睡不着、睡不好、睡不够;二是“吃和没吃一个样”,天天翻来覆去吃的就是那几样,胃口早已受够了,吃了没觉得饱,没吃不觉得饿;三是“老婆来和没来一个样”,灰头灰脸的样子,皱皱巴巴的衣服,浑身透出的泥土味,不会因老婆来没来而有变化。
7月28日,梁楠郁任期届满,他思量再三,还是决定留下来,冒着高原疾病加重的风险,他不忍已经铺开的诸多事情,由于他个人原因而衔接不好或停滞不前,他要再干三年。他说,“当前正处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开始了的事情,咬牙也要做好、做成、做到底,要努力向党和人民、向中国石油、向双湖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10月份,在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三方验收中,双湖县扶贫工作得到了全面认可,在今年验收的19个县中名列前茅。然而,梁楠郁明白,脱贫、扶贫、致富是难事,但防止再次返贫、共同致富奔小康也不容易,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去做,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守的过程。
干还是不干,怎么干,干得怎样?梁楠郁经过三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有力地诠释了他的初心和使命。“我是为解决问题而来的,我不是双湖的‘来客’,更不是‘过客’,我就是‘双湖人’。”梁楠郁满怀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