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别清考,让“象牙塔”变回“追梦园”



2016年,我校取消了毕业“清考”。前不久,教育部明确提出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政策将会改变人们传统意义上对大学的认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不知何时起,大学已经从人们心中求知的“象牙塔”,变成了学生3年辛苦学习后放松娱乐的“游乐场”。学生们口耳相传:“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于是,经历了千军万马的残酷高考后,很多学生将熬夜旷课视作常态,即使如此,面对考试,他们依然不担心。期末挂科后还可以补考,补考不过还可以重修,重修失败毕业前还会“清考”。即使前面的补考全部挂掉,最后的“清考”也一定能够通过。“清考”作为检验学生大学学习成果的最后一道关卡,意义不言而喻。在许多高校,“清考”俨然成为学生们顺利毕业的“保护符”,这样的“保护”进一步助增学生的懒惰与侥幸心理,我国本科教育质量受此影响前进步伐缓慢,“清考”制度亟待改革。

取消“清考”制度,加强毕业考核的严格管理,破除毕业“保护墙”,迫使学生跳出“舒适区”,让大学由“游乐场”回归“象牙塔”,对学校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曾经被大学生奉为金科玉律的“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将一去不复返,唯结果论的错误学习观将随着“清考”制度的结束被扭正。

取消“清考”制度的本质是我国上层建筑的变革,是高校教育管理手段的转变。相比之前软绵绵的“清考”制度,这种“一刀切”的制度能够迅速提高学生们的危机感,从而打破学生懒散的心态。但取消“清考”制度也因此被学生抱怨不合情理,当遇上一些高难度的科目,例如高等数学等,重修失败者屡见不鲜,对自身专业不适配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因此“清考”制度的取消会将一些学生逼入死胡同,使其产生恐慌心理。

如此一来,各方又该怎么做呢?高校首先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杜绝“水课”,打造“金课”,寓教于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其次,高校应当加强对师生的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实效,对学生逃课、旷课等痼疾进行针对性攻破。总之,高校在顺应国家政策,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也要将措施落到实处,教学与管理双向改革齐驱并驾,让“清考”的取消成为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助推点。

当毕业失去了“清考”这一捷径,努力学习、踏实做事便是唯一的出路。作为学生,不能仅仅把顺利毕业作为最终目标,而要在大学四年的短暂旅途中提升自我,在学院与社会的交叉点上寻找平衡,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踏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发挥自己的价值。大学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一纸学位,更是一个成人成才的过程。没有“清考”制度的我们更应清心,端正学习态度,在坚持以学习为主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兴趣爱好丰富、充实自己。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诚如斯言,青年人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才能一扫颓废作风,大学生活才能愈发充实。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能做一条咸鱼,当代高校也不能成为严进宽出的 “游乐场”。作为时代青年的我们享受着先辈打拼的安稳盛世,更应扛起肩头的责任。取消“清考”制度固然凌厉,但也让大学校园回归本真,让大学生回归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