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玉遂:守初心矢志创新 担使命勇攀高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9月29日晚上,毕玉遂教授为他的科研团队举行了一次庆功会,团队成员们兴奋地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成功的喜悦,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历时近10个月,9月28日,毕玉遂团队研发的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在冷柜上的应用试验终于获得成功。
  “试验成功,是我们新型聚氨酯材料研究院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礼物。”毕玉遂高兴地说。
  “做成这个试验的过程就像打了一场‘战役’。”毕玉遂介绍说,发泡剂在冷柜上的应用是一个大的方向,要把发泡剂注入冷柜的夹层,做到充满、不胀不缩,对速度、密度、压力、粘合强度等都有很严的要求,涉及到许多参数,只有每一项参数都合格,试验才能成功。
  本次试验的具体执行者魏伟说,最后做成功的试验编号为342,也可以说是第342个方案,其中的每个方案都包含很多试验。从用纸杯试验到用模具试验,再到在冷柜实物上做试验,大大小小的试验已达上万次。
  从2003年开始研究新型无氯氟化学发泡剂到现在,从早晨到晚上,毕玉遂带领团队几乎每天都在做着这样的试验,累计起来竟有几十万次之多。
  就是这一次次的试验,筑起了毕玉遂向科技高峰攀登的坚实台阶。
                坚守初心,瞄准前沿攀高峰。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勇攀科技高峰,通过攻克世界难题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对科研初心,毕玉遂这样理解。
  为了保护臭氧层,1987年9月16日,世界各国通过《关于消耗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约定在2030年以前各国将完全禁止使用现有的各种含氯氟烃的化学物质。减少和淘汰含氯氟烃的物质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已迫在眉睫。
  80多年来,欧美各国先后开发出了四代物理发泡剂,垄断着全球市场,掌握着话语权。第一代到第四代,发泡剂虽然越来越环保,但其生产过程以及产品本身都脱离不了氯氟元素,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对臭氧层的破坏以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在毕玉遂研发之前,国内外还没有研发出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不涉及氯氟元素的新一代发泡剂,如果淘汰所有含氯氟元素物质,则没有新的发泡剂可以应用。因此,研发不含氯氟元素的发泡剂,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个重大技术难题。
  既然物理发泡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能不能另辟蹊径研发化学发泡剂?于是,2003年,在求学期间就已经广泛研读化工专业书籍、具有深厚学术基础的毕玉遂,开启了化学发泡剂研发之旅。
  由于是全新的研究方向,毕玉遂开始的研究可谓步履维艰、困难重重。能够查到的数据库中关于化学发泡剂的资料一片空白,没有理论支持,缺乏理论依据。
  无从下手,怎么办?
  经过分析,毕玉遂认为,突破这一技术的关键就是找到新的化学反应,从而合成新物质。于是,毕玉遂确立这一研究思想、明确了研究方向。研究方向虽然明确了,毕玉遂还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难。想方设法找资金,成为令毕玉遂头痛的事情。凭借朋友个人资助,毕玉遂顶着压力,继续埋头研发。
  为了攻克难题,一年除了出差和大年初一那天,毕玉遂都在实验室工作。早晨一上班就钻进实验室,向团队索要昨天的试验数据,经过分析后,提出新的试验方案,之后继续进行试验;短暂午休后,下午上班先到实验室查看试验进展,对团队成员进行指导。晚上,吃完晚饭散步后,回到实验室继续查看试验情况。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进行无数次的试验。
  2003年至2011年,是毕玉遂研究的关键时期。“还有没有新的办法、新的方案?”近10年间,每天除了研究外,毕玉遂和团队成员连吃饭、睡觉、散步想的都是怎么破解难题。因为全身心都投入到想解决难题的办法中,毕玉遂的学生魏伟有一两次居然在睡梦中想出了一点线索。
  因为长期操劳、呕心沥血,毕玉遂消耗了太多心力,满头乌发已悄然换成满头华发。
  经过艰辛努力,2010年,毕玉遂合成出了最初期的化学发泡剂。面对着新的发泡剂,毕玉遂的心中既有欣喜也有忐忑,发泡剂性能如何、能否投入应用,他心中没底。于是,毕玉遂带着发泡剂到华东理工大学第一次做了第三方验证,随后又做了相关试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数据。
  毕玉遂发泡剂研发成功的消息,一家国际著名的化学公司知悉后,邀请毕玉遂和团队成员、儿子毕戈华访问欧洲的研发基地和美国。在公司实验室,工作人员对毕玉遂的发泡样品作了分析。经检测,发泡剂所有指标均令人满意,国外工程师更是佩服地对毕玉遂竖起了大拇指。得到国际公司的认可后,毕玉遂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
  经过继续完善,2013年,毕玉遂的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项目在北京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技术鉴定,对外正式宣布新型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研发成功,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2016年,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勇武来校对项目进行调研,给予高度评价:“你们攻克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国家应该感谢你们!”
  同年,经科技部与环保部、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聚氨酯工业协会等联合组成的专家组审查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后确认:“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发明,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成果。”
  他们认定,该成果是近几十年来化学化工学科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发明中涉及一大类新的化学物质和相关反应,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类能和异氰酸酯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并用于聚氨酯化学发泡的有机化合物。作为新的化学物质,2016年12月,毕玉遂的发明获得美国化学会确认并完成CAS号注册,现在已注册了3个新物质。
勇担重任,聚焦应用作贡献
  毕玉遂研发的化学发泡剂不含氯氟元素,应用后可以使聚氨酯泡沫材料行业彻底淘汰氯氟烃和氢氟碳物质,从而对保护臭氧层、降低碳排放作出重大贡献。因发泡剂应用范围很广,广泛应用后,预计每年可创造百亿产值的出口,涉及上下游产业上万亿产值;如在全球推广应用,可减少数十亿吨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不仅对我国提前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我就是要让中国人的这项发明在改善全球气候变化中作出贡献,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造福人类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但发明的应用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毕玉遂强调。为此,毕玉遂紧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小试、中试等各个环节,着手解决每个环节上需要克服的不同的技术难题。
  2012年,毕玉遂的发泡剂小试成功。随后在朋友的引荐下,毕玉遂结识了淄博正华集团董事长侯永正。正华集团是一家生产有机过氧化物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一领域已经做到同行业领先,公司的发展急需新的增长点。
  观摩考察了毕玉遂的试验成果后,侯永正决定投入资金支持中试。中试是根据小试结果继续放大,试验成功后,就意味着科研成果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产业化阶段。为此,正华集团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协助毕玉遂团队建设了3000吨中试装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2013年2月该装置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
  2016年2月初,学校撰写了“推动无氯氟聚氨酯发泡材料产业化”建议报告呈报国务院;2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张高丽作出批示。之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聚氨酯工业协会等联合专家组,多次来校调研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其中,2016年5月9日至1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门派出微观专利导航项目工作组进驻学校,指导开展国际专利的布局、撰写、申请等工作。2016年,新型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技术获批淄博市高新技术创新“双十”计划关键技术创新研发项目,总投资约5000万元。
  2017年2月28日,学校与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约定,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技术授予公司20年专利独占许可使用权(美国、加拿大市场除外),公司需总计支付5.2亿元人民币;4月10日,学校联合淄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知识产权局正式发布该重大发明专利实施项目,单项成果获得如此高额收益,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史上的重大突破。
  2018年,淄博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发泡剂新产品成功进入国际市场,首单18吨完成交货。这一新鲜事被《人民日报》点赞为“点智成金”,是山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让科技成果按市场经济规律转化实施的一个成功案例。
  补天公司正在运行的中试装置已达到5000吨/年,为加快项目转化实施,企业规划投资6.7亿元,尽快在临淄区金山产业园建设年产10万吨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项目,努力培育全国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科研开发生产基地。
  协议签订后,毕玉遂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带领团队奔波于实验室和工厂之间。他们根据补天公司的经营布局,围绕运输管道、缠绕喷涂、冰柜等大的应用方向,进行应用开发实验,为企业如何发泡提供相关实验参数。
  毕玉遂表示,这种无氯氟的材料,现在只有中国能做出来,这是我们骄傲的事,也是我们夜以继日、不断努力的结果。把技术难题攻克,这就是我们学校为国家发展、为解决世界难题真真实实作出的贡献。
  在别人看来,十几年的时间,几十万次的试验,科研工作真的是太辛苦了。但毕玉遂却认为,重复试验虽有很大几率出现错误,但我们每天都充满希望地去做研究,期待着美好的结果,人在努力往前冲的时候是不觉得累的。夜晚的太阳不是不明亮,而是积蓄力量为世界送出最大的光辉。
  1975年入党、有着40多年党龄的毕玉遂,始终没有忘记当初的入党誓言。在团队中,他既是学术带头人又是党支部书记。他经常教育引导团队成员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无怨无悔地为科研献身、为国家作贡献。
  新型无氯氟化学发泡剂的产业化成功,为彻底改变欧美国家长期控制物理发泡剂技术路线给我国带来的尴尬局面、重新定义聚氨酯产业发展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毕玉遂自豪地表示,曾经的我们受制于外国科技垄断,现在的我们可以有底气地说,“想用这个技术,只能来中国!”
  擎科技“补天”,护碧水蓝天。在发泡剂产业化的路上,毕玉遂还有许多“战役”要打,他正带领团队成员向着一个个难题发起攻击,勇往直前,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