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精准“处方”解学生“心结”

———学校创新思政工作方式帮扶学生成长的故事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哪里来?确切地说,要从高远的站位、深厚的情怀、精准的对标以及对规律的把握中来。近两年来,学校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医学院校实际,努力探索“医本思政”“精准思政”和“融合思政”三个课堂教学建设,从源头、人本和实效三个维度考量思政课堂的“滨医样本”,进一步凝练新时代医学院校“医本思政”的内核。

  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则是从思政管理模式的角度来挖掘思政育人的鲜活性和针对性。面对优秀学生、问题学生、迷惘学生,以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为代表的管理者和老师们积极破题、主动应对、创造性解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解剖麻雀的精神寻找思政教育规律。正是这种精细的研究与鲜活的实践,让“三全育人”理念更深地扎入滨医的沃土。


  “老师,我恨他们,他们怎么看我都不顺眼,我没救了!别管我!”
  “老师,我爱他们,暑假我去打工,给他们每人买了一件礼物。谢谢您!”
  同一名学生,在和指导老师谈起自己的父母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中间,隔着的是400多个起起伏伏的日子。这些日子,正是指导老师运用“阳光处方”对她进行识别、疏导、化解、转变的过程。

  “阳光处方”源自学校去年3月正式启动的思政工作 “精准提升工程”。此项工程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专业优势和育人特长,采取结对认领制,对学生实施精准帮扶。对素质优良的学生,开出“卓越处方”;对目标动力欠缺的学生,开出“提升处方”;对自律意识薄弱的学生,开出“强基处方”;对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开出“阳光处方”;对具备创新实践特长的学生,开出“双创处方”……近两年多来,精准处方悄然浸润在课堂内外、学生心中,呈现出立德树人实效,衍生出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厨吧店长跃上“10万+”平台

  今年5月,学校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2015级学生吴端正受邀参加全国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7月,吴端正进入团中央宣传部,运营上百万粉丝的公众号,推文阅读量达到10万+成常态。

  然而,这名优秀学子几年前还在厨吧店里晃悠。大一时,小吴自觉学业轻松,和几位朋友合伙开了间厨吧,做起了店长,一年下来小有收入,功课却落到了中档。学院书记崔良波直接找到小吴,帮他分析思想症结找准规划。吴端正领悟很快,果断关了店,把精力重新投放到学业上。到了大三,他不仅拿到一等奖学金,还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带领团队揽获大学生原创视频征集大赛全国一等奖。
  实习时,小吴又遇到坎儿。是做高薪程序员,还是坚持自己的“策划控”?学院和校团委的老师再度携手帮吴端正定标立向,推荐他去团中央新媒体运营部门实习。

  在崔良波看来,再好的苗子,思想立不住,也会遇到倒伏危险。“卓越处方”对素质优良学生的帮扶,就是要在关节点上,给出关键几招,帮助他们找好支点、纠准方位、立高标杆,稳稳地迈向卓越之路。


  “挂科十三郎”开挂考研路


  学业亮预警灯、两年挂科13门的小胡,是胡乃宝老师认领的“强基工程”中一名学生。小胡见大胡,头句话就是:“老师,我早挂了,你别费心思了。”见招拆招,胡老师对基础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开出猛药:紧抓盯人战术。

  盯人战术可谓步步为营。“车轱辘没有正向坐标,很难真正动起来”,胡老师先抓制动,盯着小胡聊天,获知小胡作为调剂生,最大的问题是对专业不认可。胡老师从课程分析、兴趣选择、就业趋向、上升空间等多角度引导,最终为小胡确定冲击目标:考研!
  “基础差的学生,通常缺少好的习惯养成,时间久了,便成了惰性”,胡老师 “粘”着小胡,要求他每天定时把最薄弱的英语复习情况发到微信上,以便掌握他的着力点是否跑偏;每周五下午固定时间汇报一周学业情况,同时进行专业指导。
  小胡成绩越来越好。胡老师又适时给小吴打气鼓劲,持续增强他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今年初,小胡以339分的考研成绩被遵义医科大学录取。他激动地给胡老师发来信息:“我足够幸运,尝到了奋斗的乐趣!”胡老师开心回复:“祝贺你,可以盯住自己了”。


  老教授和他的“阳光”小朋友


  预防医学系教授董兆举向来以治学严谨、带教严格出名。在参与精准提升工程时,董兆举不仅带“卓越生”“双创生”,更关注“阳光生”。

  “阳光处方”帮扶的学生一般为心理状态或行为方式出现过异常。一般人眼里,“阳光生”不阳光,可在董兆举眼里,“他们只是被乌云遮挡了眼睛而已”。解困的办法就是要弄准“云从哪里来,如何拂开去”。
  小南(化名)站在董兆举眼前时,浑身带刺,“我没有错,都是他们的错”。小南和同学吵架,和父母顶牛,“怼”是她处理关系的典型方式。深入了解后,董兆举找到了源头。小南父母忙于生意,家教方式简单粗暴,不如意就“打”。小南学会了以暴制暴。
  董教授待小南就像朋友,在每个矛盾点上引导小南思考为人之道,把实招摆出来让她尝试换个角度处事。心结打开了,小南学业上也取得了进步。董兆举教她学会打电话跟父母分享好消息,“相信我,不打我骂我,我会做得更好”,这一次小南的妈妈沉默了。
  借着小南身上那股不服弱的劲儿,董教授巧加疏导。去年暑假,小南参与到他的社区健康服务队,担任小组长,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董教授要求她“跟男同学一个待遇,日头地不打伞,小雨天不怕淋,让老乡们看到精气神”。小南咬牙坚持,写报告、做答辩,光材料就改了20多遍。当年,服务队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小南高兴地给家里打了两个半小时的电话,电话那头妈妈欣喜地提醒:“越高兴,越要学会谦虚……”

  董教授说,每个“阳光”学生其实都是一个小环境,带着来自家庭、社会教育的各种背景。一名称职的教师,就要善于摸清这些背景,把思政功课做到根子上,又能够反哺到小环境,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家、校、社会共频共振的合力。


  “飘一族”带着理想“软着陆”


  “提升工程”面对的学生在校园里最常见:人生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够足、自律能力不够强……好像“飘一族”,理想悬在半空,生活盯在别处,学业止于应付。
  如何让“飘一族”稳稳着陆,以正确的方式打开青春之旅?学校没少花心思:要求学生写承诺书、写剖析、写检讨,但这些“硬手段”却收效不大。
  近两年,学校更多地尝试用“软着陆”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上的盲点,找准行动上的落点。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新征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给竹子塑形,关键靠两点:成什么形要有明确坐标,同时还要小火慢烤让竹子感受恰当热度。”
  他们把学生带到革命纪念馆,一次次了解党的历程、学校的发展、英雄的足迹;他们把优秀校友请到校园,谈青春的困惑与超越,谈成长的甘苦与得失;他们聚焦身边榜样,组建学生党务工作室,设立班团建设项目基金,以党建带团建,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进行精神净化“自循环”……思政精准提升工程犹如一味强心剂,为人才培养注入活力。以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为例,近两年以思政精准提升为基点展开的党员教师“班级导师制”和“学生党务工作室”品牌获得省级创新奖和党建突破项目立项。学生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总决赛、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健康教育科普作品大赛一等奖等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