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线头有大智慧

——记《线发治人——壳聚糖手术缝合线国产化的开拓者》项目负责人庄滢潭






  近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长春中医药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长春中医药大学举办。我校获得7金6银3铜,金奖数量位列第二。其中《线发治人——壳聚糖手术缝合线国产化的开拓者》在创新组45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创新组总决赛第一名。日前,本报记者对项目负责人庄滢潭进行专访,了解项目获奖背后的故事。
  厉害!手术后可不留疤或少留疤
       手术缝合线作为最常见的医用器材之一,需求量大,应用广泛。但是现有的手术缝合线存在伤口易感染、缝合留疤、愈合期长、再次拆线等问题。庄滢潭在实习时发现手术缝合线的问题后,萌生了改进现有缝合线,减轻病人的痛苦的想法。庄滢潭大二时加入了菘蓝研学社,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社团中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一拍即合,组成了一个小团队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大家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最终做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壳聚糖联合丝胶蛋白可吸收手术缝合线”。
  他们的团队查阅资料发现,伤口留疤的原因是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以及巨噬细胞的迁移。壳聚糖可通过抑制细胞的分裂增殖和迁移,促进新生愈合组织的构建和血管的形成,从而促进创伤缝合处的愈合。此外,丝胶蛋白的加入不仅能够促使伤口愈合、抗溃疡等,还能减缓壳聚糖纤维在体内抗张强度的损耗速度,在避免出现较大的组织反应的同时,参与调节降解时间。实验结果表明,该手术缝合线与传统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相比,可以有效减少瘢痕作用,使手术后不留疤或少留疤成为现实。
  为解决降解与愈合不完全同步的问题,他们通过控制改变几种原料的质量比,达到了使伤口的愈合速度与手术缝合线的降解速度匹配的目的,使缝合线达到多梯度降解时间,匹配多种复杂类型伤口的功效,如应用到临床中,可丰富医生的选择,有利于伤口更好地愈合。同时通过包衣技术的化学交联作用使缝合线的机械性能大大增强,克服了纯胶原缝合线吸收期短和湿打结强度低的缺点。
  丝胶蛋白来源于缫丝厂的废气工业用水,而壳聚糖手术缝合线的主要原材料壳聚糖来源于虾壳、蟹壳等,原材料不仅廉价易得,易于控制成本,同时可减轻海洋污染和水富营养化,减轻环境压力。今后项目团队成员打算在产品中加入中药成分,从海螵蛸和蝉蜕等甲壳类的壳中提取壳聚糖,研究其能保留的中药性,使手术缝合线的性能得到进一步优化。
  真拼!老师学生齐上阵
       第二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于今年暑假启动。在此之前,团队成员们所在的菘蓝研学社已经进行了相关研究,有一定基础,但是距离参赛标准还存在很大差距。整个暑假他们都在不停地打磨、完善项目。
  “这个项目的跨度实在是太长了,感觉这个学期一直在备赛,整天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庄滢潭说。进入半决赛后,学校、学院聘请专门的指导老师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每天早上6点,庄滢潭和团队成员就抱着电脑到创业孵化基地培训。从备赛到参赛,招生就业处的老师和专家们一直悉心陪伴着同学们,帮助大家修改完善项目。为节约时间,他们中有人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只上一次厕所。每天晚上指导老师们走后,所有的参赛成员们仍要继续打磨项目,互相讨论。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比赛前夕。
  “12月6号到长春抽签、拷贝PPT,第二天正式比赛,赛前那天晚上我们团队每个人只睡了不到3个小时。”庄滢潭说。当天晚上他们把整个参赛过程预演了好几遍,每个人从站位、分工,到着装、仪态,甚至在舞台上走几步、走到哪个位置都精确记录下来。演练结束后互相问题,尽可能多地从评委的角度出发,预想他们会提的问题。参赛当天,尽管有些紧张,但每个人都展现出最好的精神状态,讲解、走台、答辩一气呵成。
  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庄滢潭负责答辩环节,参赛时她从容不迫、对答如流,给评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然而最初的庄滢潭并不能做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第一次模拟答辩时,评委的第一个问题就把她难住了。“专家问我对手术缝合线了解有多少,这一个问题就把我问懵了。当时太弱了,完全没有答辩经验,一上台就紧张,脑子里一片空白,也找不到切入点。”知道了自己的短板,庄滢潭没事时就会在脑海中模拟答辩的场景,她也会积极向老师求助,寻求老师的专业意见。就这样在一次一次地模拟、交流中,她的口才和思辨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参赛那天,她语言流畅、层次清晰、要点分明,对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数家珍,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淬炼!从演讲台下走到聚光灯前
       刚进大学时,庄滢潭还比较羞涩,有一些自卑,看着优秀的师哥师姐在台上侃侃而谈,自己非常羡慕。后来,有位师哥听说她文字功底不错,便邀她一起参赛。这是庄滢潭大学期间参加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收获非常大的项目。在备赛过程中,她了解了项目从申报到备战参赛的一系列流程。最终这个项目获得省级二等奖,这更坚定了她的信心。学校组织“回乡看齐鲁”活动时,师哥鼓励她自己组建一支队伍,虽然还是有些不自信,但她鼓起勇气报了名。得益于之前的经验,她拿到了校级二等奖。有了这几次的参赛经验,之后参加各类比赛她便更得心应手。
  通过参加这次比赛,庄滢潭也得到了成长。虽然此前经常组队参加比赛,但她不太擅长分配工作,很多工作都自己一人完成。但国赛不一样,要准备的东西太多,策划书、PPT、视频、路演,一个人不可能胜任全部工作。这就需要团队的力量。团队中的每名成员各有分工,有的人脑子活、反应快,就去讲PPT、做路演;有的人文字功底好,就去做策划书;有的人技术过硬,就去完善PPT和视频,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才能真正凝聚起团队的力量。
  在备赛过程中,庄滢潭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学校请专家给每个项目组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刚开始时,她不太敢跟老师表达自己的意见,直到有一次改PPT的时候遇到了瓶颈,左思右想找不到解决办法,就跟老师简短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老师对她的观点很赞赏。自此,每当跟老师的观点不一致时,庄滢潭都会主动跟老师沟通寻找解决办法。在沟通的过程中她发现老师其实并不排斥这种交流,这样不仅会对项目有更深的理解,而且还会把项目做得更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提出后,全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我校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去。创新创业不一定是研究高性能、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市场的缺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所学知识推动技术进步也是一种创新。小处着眼,快速出击,不断试错,“壳聚糖”手术缝合线为正在尝试的同学提供了很好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