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家乡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退休干部周昌松18年书写《家乡记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年近八旬的周昌松老师见证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他深知,中国的发展和繁荣昌盛离不开革命先烈的英勇献身。他始终有一种情怀,写写家乡的风土人情、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近日,获悉周昌松历时十八年收集资料、写作完成的《家乡记忆》出版,记者前往他家中采访,了解他用实际行动传播红色文化背后的故事。

退休不褪色,不忘初心再出发

“祖国七十周年,我七十九岁。由于日本侵华、国民党停办学校,我九岁那年才上小学。至今还记得1946年土改后一直给地主做长工的父亲拿到土地后开心的样子,1949年新中国成立,村里唯一的一位老师让全校集合,让我们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七个字,从那刻起,这七个字就印在我心里了。”周昌松激动地说。

他出生的家庭并不富裕,“上学要借别人的课本,包着厚厚的书皮,生怕弄坏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深知上学不易,便更加努力,四次升学他都成功,直到大学毕业工作。他称自己和新中国是“同命运,共成长”。退休不褪色,作为党员的他也在接受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就要为共产主义奋斗一辈子,讲好中国故事,红色革命传统不能忘。” 他深有体会地说,“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就是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生活。幸福生活怎么来的?它不是凭空来的,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我们才有今天这样越来越好的生活!”这也是他花费了18年整理撰写这部书的初衷。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献血染红了我们的国旗,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文登区共有52个村,668名烈士,家家对革命都有贡献。今天,我们都应该为他们树碑立传,烈士是应该永远被铭记的。”他严肃地说。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住进了家乡的养老院

“如果有人问我:‘你的家乡在哪里?’我就骄傲地告诉他: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宋村镇郭家店村,在我看来郭家店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周昌松在书中这样写道。

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都铭刻在他心中,早在年轻时候,周昌松每次回到家乡时有意识地将家乡人口耳相传的故事记录下来。退休后,便全力收集家乡丰富的文化史料。在外求学、工作几十年的他,游子行囊里装不完的就是乡愁。带着对家乡的思念,他又回到了郭家店村,采撷家乡丰富的文化宝藏成为他最大的乐趣,最让他不能忘怀的是郭家店村优良的革命传统,而《家乡记忆》这本书中红色故事、革命先烈的事迹占了绝大部分篇幅。

村里有一位烈士叫郭殿奎,1935年“一一·四”暴动中被国民党杀害,并把头颅割下来挂在文登城墙上。为了弄清楚其中的细节,周昌松四处搜集资料。2005年春节,听说郭殿奎的女儿郭传凤从大西北回到了烟台,周昌松多次登门拜访,了解她父亲当年牺牲的事情,整理了一份完整的材料《坚强不屈的郭殿奎》。后来陆续弄到几十位烈士名单,但这个名单信息很不完整,有的人连名字都搞不清,被访问者只知道乳名,有的只知道是某人的儿子或哥哥弟弟之类的关系,至于参加过什么战斗战役,在什么战斗中牺牲的,就更说不清了。周昌松利用一切资源,四处走访,多方打听。为了全面了解革命烈士,他多次前往新疆访谈烈士子女。根据同事提供的信息,上网淘买绝版旧书仔细研读。“我就是在赶集路上,从二马村卖扫帚的人那里了解到了‘三省书记’潘复生的事迹。”周昌松说,“老人们虽然不能系统地讲述过去的历史,但是他们的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证明这些过往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

为了更加方便搜集资料,2015年他住进了宋村镇敬老院,一住就是三年。“敬老院老人多,从他们那里能打听到许多年轻人不了解的故事。旁边挨着镇政府方便查资料,又没有其他人打扰,除了吃饭都是自己的时间,我可以专心致志地写书。” 周昌松介绍说,三年间,他一边陪伴和照顾年迈的老母亲,一边跟附近村庄的老人们交友、聊天、整理资料。2018年,当他的《家乡记忆》即将整理完成之时,老母亲离世,没能看到这本书,这也成了周昌松心中永远的遗憾。

为家乡烈士著说立传,传承红色精神,是他最大的心愿

“当时,我起了好几个书名,都觉得不好,后来受央视播出的《国家记忆》启发,给这本书命名《家乡记忆》。”周昌松说,虽然这本书比不上“中国第一档国史节目”,但评价它是“为家乡留史,为后代留记,为烈士立传”也不为过。“本书有极大的‘存史’价值,堪称‘红色基因’的巨大宝库,不仅可以作为很好的乡土教材教育后代,而且可以作为党史的重要补充读物。”安家正先生在本书所做的序中写道。

当翻开这本书阅读的时候,你会感叹其细致周祥,喜爱其生动有趣,作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可读性故事性极强。有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历届党支部书记和行政负责人的名单,有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为祖国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生命的几十位革命烈士的名单,书中都将他们详细地列出,包括入伍或任职时间,参加战役或主要贡献,最后安葬地点或离职时间,文献可查的与今人记忆的资料都被一一陈列,每一位烈士英雄的故事都被详细又生动地讲述。书中还探讨了“李龙王神话诞生的背景及特点”“文登学”等风土人情,就连“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也是收录了市井流传的五个版本,乡土味很浓。

19371224日,天福山起义,于烺负责给参加起义的战士准备一顿饭,他家里支起了三盘磨,昼夜不停地赶着骡子加工粮食。”周昌松和记者讲到半岛英豪于烺的故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战士们平日里吃不到这么好的饭,领兵的于得水见状,笑着向于烺喊:‘别撑坏了我的兵!’”周昌松讲起书中的烈士事迹都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一点也不像年近八旬的人。

《家乡记忆》书稿完成后,周昌松用退休金自费出版,免费送给书中提到的党员、干部、烈士的后代,村镇县政府,宋村镇敬老院,威海和烟台的图书馆协会及高等学校。他说:“现在,我的子女都已经独立,我的生活没有什么负担,而社会的顶梁柱是这些青壮年,我的书也是写给后代的,就是要给这些社会的骨干阅读。”

说到这里,他递给我们一个笔记本,本子上的字迹密密麻麻又工工整整,上面记录着每位读者的反馈信息,一位在长沙工作的读者说,“有这本书放在枕边,梦里都是生我养我的家乡,睡觉也香。”文登电视台相关报道中是这样表述的:“他不仅将本村、本镇的风土人情、古今人物纳入书中,而且将秃尾巴老李、徐士林、于得水、解放昆嵛山等与郭家店、与宋村有关的历史典故、传奇英雄和革命事件娓娓道来。周昌松说,他1949年入学,1965年入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他的成长与进步,他的退休金是国家给的,他要报效国家,为家乡做点事,因此用退休金出版这本书,免费赠送给父老乡亲,希望家乡父老和下一代记住家乡的苦难辉煌,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这本书中家乡的红色记忆不只是可以佐证历史,更能够镌刻精神,激励后人缅怀革命先烈,讲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周昌松说。

周昌松,1941年出生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宋村镇郭家店村,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现山东师范大学)外文系,分配到曲阜师范学院(现曲阜师范大学)任教。1986年调到烟台师范学院(现鲁东大学),任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