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踏层峰望眼开

——写在《泰山医学院报》更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报》之期


一纸铺开成长卷, 只待笔墨绘新彩。伴着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资源的整合, 新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组建成立, 《泰山医学院报》也华丽变身为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报》 。欣逢盛年之期的该报, 又迎来光明愿景, 翻开崭新一页, 续写新的荣光、 新的篇章。

创刊于1984年10月的 《泰山医学院报》 , 作为校(院)党委、 行政的机关报, 作为联系沟通师生的桥梁和纽带, 作为青年学生文化陶冶的精神家园,作为引导舆论、 传播信息、 以文育人、 服务师生的主流媒体, 近35年来, 始终与时代前进同行, 与学校发展同步, 弦歌响彻不辍, 文脉传承不息, 一篇篇文字, 传播出师生对美好未来追求向往的激情和力量, 记载下学校事业快速发展的不凡成就, 印证了几代师生艰苦创业、 开拓进取的奋斗历程。厚重的纸张积淀的是一所大学高远深广的精神气质, 漫长的岁月延续的是办报人” 匠心” 的炽热永恒。

凡是过往, 皆为序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校(院)重要融合发展期和良好机遇期的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报》 , 更应因势而谋、 应势而动、 顺势而为, 唱响舆论宣传之先声, 奋力再出发, 谋求新跨越。

——坚持导向为魂, 壮大主流舆论。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报》 要紧紧围绕校(院)党委中心工作,服务大局,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 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 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 (政治意识、 大局意识、 核心意识、 看齐意识), 聚焦校(院)重大、 重要、重点工作等新闻事件, 着眼师生关注热点, 发挥好舆论导向引领和评论导向、 旗帜引领作用, 弘扬主旋律, 释放正能量, 为统一思想、 凝聚力量、 鼓舞志气、 振奋精神, 凸显校报其强劲生命力, 为校(院)建成一流医科大学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当今媒体时代舆论生态、 媒体格局、 传播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不管媒体形态怎样变化, 信息传播怎样受到冲击, 报纸仍然握有这个时代不可替代、 不可或缺的舆论优质资源和独特的舆论引导、 育人功能。无论时代如何发展, 媒体格局如何变革, 思想仍是媒体最重要的品质, 理性仍是时代最重要的力量, 有价值的世界观仍是社会刚需。没有思想构架的报纸, 再厚也是薄的。作为有政治定力的校报, 更应站位有高度, 思想有深度, 视野有广度, 用主流价值驾驭传播内容和手段, 掌握好新闻舆论场和主动权, 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 筑牢传播校(院)党委声音和思想文化育人主阵地。

——构建传播大框架, 实现报道全覆盖。随着校 (院) 区域扩大、 建设规模扩张、 科教融合发展加快, 校报要把握大势, 顺应发展大势, 立足新高度, 谋求新格局, 树立全媒体思维, 勇于变革, 推进新闻宣传报道理念、 内容、 手段、 形式和传播机制创新, 扩展新闻报道覆盖面, 扩宽内容传递联系面, 扩延报纸阅读发行面, 拓通信息传播主渠道,在统筹资源、 整合力量上实现新突破, 打造全程、全员、 全效信息传播平台, 架设上下内外、 纵向横向舆论宣传报道传播网, 形成全方位、 多维度、 多层次的主流舆论宣传报道格局, 有效提升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 让正能量更强劲, 主旋律更高昂, 思想舆论传播更广、 更快捷、 更深入。

媒体是信息传播重要载体。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校报要适应 “融为一体、 合而为一 “的一体化全媒体发展方向, 与网络、 微信、 微博、 广播等媒体, 加强合作共享, 齐头并进, 协同发力, 形成资源集约、 优化组合、 结构合理、 高效快速的全媒体整体传播体系, 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展现融合传播的 “硬” 实力, 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增强 “四力” , 厚 “根” 固 “基” 。校报新闻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 理论水平、 业务能力, 直接关系影响到新闻宣传工作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不断增强脚力、 眼力、 脑力、 笔力, 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 本领高强、 求实创新、 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一重要论述, 为加强校报队伍建设、 提高站位、 夯实基础, 更好地服务工作大局, 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遵循。面对当前我校(院)超前发展的新形势, 面对互联网迅猛发展、 信息智能化带来的新变化, 面对新时代、 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 校报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 责任感和压力感, 进一步增强政治思维、 大局思维、 创新思维、 底线思维, 增强 “四力” , 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和丰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开动脑筋, 在提高过硬本领上下功夫。校报是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 办报人是 “杂家” , 要勤学习, 多锻炼, 做到策划和采编写校摄等编务样样精通, 切实拿得起” 几把刷子” , 成为业务上的行家里手, 将自己培养练就成有专业思想、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人才; 同时要积极主动走出去, 选取新闻角度, 找准新闻切入点, 发掘新闻价值, 探寻精神内核, 撷取精彩故事, 努力推出有思想、 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进一步提升新闻宣传报道的传播力、 引导力、 吸引力、 影响力和感染力。

——携手同心同向, 奏响同频共振。高校是知识分子集聚的高等学府, 人才资源优厚, 文化底蕴深厚。校报要凭借这一文化资源, 依托人才优越条件, 充分发挥广大师生记者、 通讯员、 读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加强沟通联系, 及时传递信息, 丰富报道内容, 形成上下辐射、 点面连线、 对接互动的良好聚合效能, 呈现信息量大、 现场感新、时效性强的宣传报道局面, 产生共鸣, 引发共振;再者要与全国、 全省校报和社会媒体携手同向, 加强交流, 互学互鉴, 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

又踏层峰望眼开。展望新愿景, 征程在前, 使命在肩。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报》 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守政治定位, 坚持守正创新, 突出导向, 强化引领, 持续发力, 提质升级, 在举旗帜、聚民心、 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上作出努力, 在助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鼓与呼上放大主流强音。

(刘云 任纬兵/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