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报》 出版800期

征程在前 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


一切有意义的事情总是定格在特定的节点上, 刻上值得铭记的标志。今期是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报》 出版800期, 禁不住令我们心生怀想, 心增感奋。

时间是忠实的书写者, 记录下走过的足迹, 写下岁月的华章。诞生于1984年10月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报》 在校 (院) 办学发展史上, 800期方尺纸张虽然略显单薄, 不足厚重,但它却折射出一所高校创造的辉煌, 浓缩尽一所高校巨变的全貌。

与时代前进共行, 与学校发展同步。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报》 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底蕴在于,它的走向, 与校 (院) 的开拓奋进深度契合, 与师生的情感脉络同频共振。更重要的是, 它赢得了历届校 (院) 领导, 国家、 省市有关新闻部门,全国、 省高校报协 (研) 、 报界同仁及广大作者、读者的关心、 支持和指导。正是得以这一厚爱和期望, 才使其文脉不息, 长盛不衰。值此, 我们以真挚的心意, 向他(它) 们表示感谢并致敬!

岁月留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光阴茌苒, 不变的是一位又一位校报工作者的忠诚与坚守。他们对这份报纸饱满的工作热情没有变, 对这份报纸执著的敬业精神没有变。自本报创办至今, 共有16名同志为其付出辛勤劳动, 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办报史册上。创刊人刘云、 崔世华, 具有10年编龄的宋少鹏、张岳、 贾利, 有着近20年编龄、 而今依然在此恪尽职守的袭著霞, 因工作调整变动的几名报友以及今天正忘我忙碌在这一岗位上的年青编者, 是他们用满腔心血唱响 “最美奋斗者” 之歌,用责任心使命感向读者 “表白” , 交出令人满意的合格答案。他们是平凡的, 也是不平凡的, 而其平凡与不平凡都源于他们把自己融入了这一高尚职业, 都源于对这份职业抱有的敬畏之心,对这份职业抱有的神圣之感。值此, 我们以真挚的心意, 向他们表示感谢并致敬!

任何事物只有按照客观规律, 才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从铅字印刷到激光照排, 从月报到周报, 从4开小报到对开大报, 从内部刊号到享有国家正式刊号, 从单一纸质报道到融媒体共享……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报》 35年演变的轨迹清晰地凸显出发展的时空跨度, 也鲜活地印证了它的追求和梦想。

翻开和捧读一页页泛黄的报纸, 在一篇篇大大小小记叙的事件里, 都标示着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的意义, 即便在漫长的时光印记里, 也依旧散发着浓浓的墨香。今天, 重温这些篇什, 仍让我们心潮澎湃。这些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作品, 不仅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又具鲜明的主题价值, 它反映出一所大学艰苦创业、 走过沧桑风雨的不凡历程, 成为校(院) 革新变迁的真实写照, 成为校 (院) 发展壮大的最好见证。从800期浩繁的篇章里, 你是否看到或闻到你的墨迹, 篇幅抑或是少至百字短篇, 抑或是多至千字长文; 你是否会重现当时文章见报时的喜悦。无论怎的, 它都留存你对这份报纸的感情, 留存你对这份报纸的倚重。

时光无言, 岁月不居, 一种如歌的传承在这里绵延。做正确方向的舆论引导, 做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做广大师生的桥梁纽带, 是这份报纸始终不渝的底色, 也是这份报纸与一大批思想文化者之间的约定与链接, 与一大群读者之间的互动与共享。

800期, 既是一部凝炼拓进精神的光彩长诗, 又是一个着眼未来的全新起点。一切成就都是接续奋斗、 接力创新的结果, 一项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中推进。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 “奋斗人生” , 每份职业都有每份职业的艰辛和荣光。校报人, 永远是年轻,胸中永远珍藏不变的初心, 永远凝聚逐梦前行的力量。征程在前,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奋斗有我, 这是校报工作者的心声, 更是奋勉。

(刘云 任纬兵/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