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数翻番的背后, 是学习型社会的缩影


本报评论员 杨帆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于近日落下帷幕。开考前,考研人数突破 300万人的话题便在网络上热议;21日开考第一天,政治题目又蹿上了热搜榜第一位,引发 9亿人次阅读,70多万人讨论;23日,很多人的朋友圈又被一篇题为《考研人数突破300万,真相触目惊心:最可怕的,是你以为学历是废纸》 (以下简称 《学历是废纸》)的10万+“ 爆款” 刷屏。

数据显示,全国考研报名人数 5年来翻了一番, 特别是今年, 与去年相比,增幅达17.6%。专家指出, “ 考研热”的背后, 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数量、家长期待等因素均有关联。想想也是,这些因素其实并不难猜到。而对一众

围观网友而言,“ 考研热” 本身其实并不是关注的焦点。

所谓热点话题,往往卡位精准,直击社会痛点。考研话题之所以屡屡占据“ C 位” ,成为“ 流量担当” ,恰恰是因为它引发了人们对“ 读书无用论” “ 学历无用论” 的激烈讨论与深刻反思。

还记得头两年,人民日报在微信上发过一篇文章——《致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 天理难容!》 批判那些舒服地坐在象牙塔里,虚度光阴的大学生们还没有走出校园,就已经输了。这几天刷爆朋友圈的《学历是废纸》则深谙新媒体传播规律,通过夺人眼球的标题、“ 反鸡汤” 式的行文风格、直抵人心的配图,告诉大家:

别说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如果再把最近这波考研热点和今年10月的一则新闻结合起来看,则十分耐人寻味 : 国庆长假期间, 不少城市的年轻人选择将付费自习室作为假日“ 打卡” 地,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出现了国庆七天预约满座的情况。(10月4日《北京青年报》)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考研人数翻番也好, 付费自习室走红也罢,背后实际是“ 学习”本身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就拿考研来说, 今年的341万 “ 考研大军” ,有多少是由于本领恐慌造成的危机感而报名参加考试,又有多少是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考虑,亦或是“ 随大流” ,其实都不重要。真

正重要的是,在选择、备考直至站上考场的漫漫长路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切身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感受到自主学习带来的获得感,意识到学习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推动建设学习大国。 ” 未来, 我们乐见大量的物质资源向构建学习型社会倾斜,社会学习条件更为优越,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更多时间用于主动学习。

学习,强国。在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需要更多热爱学习的青年人。我们更愿意相信,考研人数翻番的背后,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具备奋斗拼搏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