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满泥土 无悔人生选择
———第三轮“第一书记”帮包工作纪实
2017年2月14日,杜建国、于尔河、王国栋作为我校第三轮省派“第一书记”,分别到聊城冠县范寨镇戴里庄村、马楼村、小井村开展驻村帮包工作。2019年3月,“第一书记”们圆满完成任务回校。在这两年里,他们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把老百姓最朴实的脱贫愿望变成了现实。两年,“第一书记”为范寨带来了新的发展助力和希望,为村民种下希望,洒下汗水,成为百姓心中的知心人。
本报记者 王珍 学生记者 邢方圆
借优势 邀专家 重调研
杜建国一来到戴里庄村,先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偶然间他看到一名四岁的孩子在泥巴里玩耍,却还没去上幼儿园,一问才得知,村里的幼儿园又破又小,小孩都不愿意去幼儿园。杜建国立刻着手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现状,积极协调,为幼儿园申请资金改善教学环境,招收教学能力强的幼儿老师提升教学水平。
通过调研,他逐渐发现,戴里庄村靠近省道,交通便利,西临万亩梨园,北邻武训公园,村庄周边坑塘连片。他借助学校的优势,邀请学校专家教授多次到该村实地考察、调研,规划了戴里庄旅游村庄的规划和实施方案。2017年下半年,省计划打造第一批省级乡村田园综合体,学校党委派出了由农业、设计、建筑、园林、旅游等专业的专家和教授近10人先后驻村5次进行考察、调研、与村民座谈,为戴里庄村省级田园综合体进行设计和规划。2018年上半年该村顺利通过省里的考评,戴里庄被列入首批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单位,总投资2.43亿。
杜建国驻村两年,在他的带领下,戴里庄村利用120万元精准扶贫资金为村庄建设了13个高标准冬暖蔬菜种植大棚,年收益10%左右,利用70万元修路资金为村修建了村西和村南两条水泥路,利用50万元一事一议资金为村庄幸福院修建了广场、村内公共卫生间,修铺了沥青路面;投资100万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进行了坑塘改造,修建了环湖观光道、湖面木栈道、观光亭,在村庄主要街道打造了鲁西红砖街道文化;利用10万元绿化资金,在村内外种植了树木、花卉,美化村庄,并修建了健身广场。2017年北京汇源果汁集团优质果木种植基地落户戴里庄,村庄流转土地1600余亩,每亩每年1200元,剩余劳动力可到汇源务工,村民收入有了持续保障,同时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5万元。
“汇源果汁苹果生产基地落户戴里庄后,极大地带动了乡村的经济振兴和文化振兴,对戴里庄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辐射作用。”杜建国告诉记者。
勤走访 多亲近 交实心
于尔河作为马楼村的驻村书记,驻村两年,受到了村民的纷纷称赞:“要是没有尔河,我们村才不会像今天这么好呢,儿子都娶不着媳妇!”
于尔河所在的省级重点贫困村马楼村,土地盐碱涝洼,种植结构单一,仅靠种植小麦、玉米增收,粮食作物的亩产纯收入不足千元。盐碱地种粮食行不通,于尔河就带领村民在盐碱地挖藕池种莲藕,带领大家办了院地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莲藕种植,提起了农民种地的兴趣,村民肖凤荣很是高兴,“以前我家的地尽长苇子,现在每亩地收入近千元,现在就想多瞅两眼自己家的地。”现在该村已建设莲藕种植池100亩。流转土地15亩,引进优质经济树种文冠果2000棵,为村庄形成了长期收益,打牢了发展经济的外部基础。
于尔河在马楼村期间,勤走访、多亲近、交实心,关心群众疾苦。他先后走访农户400余次,收集村民意见40余条,为贫困户送去价值4000余元的帮扶物资。他帮助2户群众解决了住院报销问题,帮助3户危房户解决了住房问题。经过实地调研,结合村民实际需要,利用“第一书记”70万元修路帮扶资金,他带领村民修建道路,疏通下水道,彻底解决了马楼村雨季排涝难的问题,同时装建路灯69盏,建成娱乐广场650平方米,建设集中排污管网2940米,硬化农田道路7600米,石砌排灌渠1480米,建设生产桥涵110座,大型水闸2处,铺设农田灌溉电缆1750米,2017春季绿化植树2万余棵。
于尔河说,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马楼村已计划在藕池里套养小龙虾。该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收获的藕病害少,有利于培育高品质藕,从而提高藕的价格。合作社理事长马增宽说,今后村民们的收入将会进一步增加。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村庄面貌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危房 强文化 赢民心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王国栋来到小井村以前村里人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王国栋说他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农民的不易。
危房改造是建设新乡村的一项重要工作。王国栋驻村后,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八十多岁的左庆兰与老伴一直住在危房中,从未想过进行房屋改造。提到危房改造,左庆兰说:“我俩都这么大年龄了,去住好房子干啥,现在住的房子就挺好的。”王国栋几次三番,带着潍坊酒看望老人。晌午,俩素菜,两瓶啤酒,三个杯子。当王国栋又说起危房改造时,大爷拉着他的手说出了心里话。说让闺女们凑钱很不好开口,农村家庭的诸多因素让他们为难。王国栋一直为老人打气,多次说:“钱不够,我来凑!”老人终于同意了改造危房。新房竣工后,大爷高兴的合不拢嘴,领着王国栋把新房看了一个遍,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王国栋驻村两年期间,利用小井村现有资源,争取各项资金,完善升级村各类基础设施。他按照村发展规划的建设“美丽小井、孝善小井、和谐小井”计划,和小井村领导班子一起,在小井村主要街道粘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善文化”“家风家训”系列宣传画306幅,280余平方;完成了全村道路的绿化,种植了白蜡、柳树、冬青、金叶复叶槭;完成了村内、环村路的亮化,升级新安路灯80余盏。同时在这两年间,小井村庄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心心通”。
记者了解到,“村村通”水泥路面铺设1700米,“户户通”3570米,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心心通”是在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宣讲中,在村级文明活动创建中,在邻里互助中,民心与党心,更加紧密。
王国栋还和大家一起,在小井村修建完善了村文化活动中心、村集中供养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三个“中心”;修建了钢结构连体大棚6个、立柱式日光温室大棚5个,50万光伏发电等设施,并结合村庄实际,试种文玩葫芦。“种植文玩葫芦,效益良好,对后期扩大种植规模,增加收入找到了方向,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村干部表示,小井村在国家精准脱贫攻坚中,村级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村中基础建设也得到了整体升级,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了。
现在的小井村焕然一新,道路宽敞,房屋整齐划一,文化广场设施齐全,还有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俨然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村党支部是发展之基、稳定之基。党支部建设,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也是“第一书记”的重要任务。
为留下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工作队,“第一书记”们积极扶正村党支部班子,发挥共产党员的积极模范和先进作用。每月一次村支部党员大会,每周一次村两委工作会议,多次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想方设法调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这是“第一书记”们的共同做法。
在村务处理上,马楼村村委会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工作程序进行,让村里人都参与进来。“在农民最重要的土地问题上,先由村两委召开会议讨论,再召开村民会议征集意见,不断向大家介绍情况,说明利害,经由合作社多方筹集资金,开始进行土地流转。”于尔河积极为村庄的发展献计献策,调动村民参加决策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增强了村民对于尔河的信任,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型学习型党支部的建设,战斗堡垒作用越发明显。
为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第一书记”们在他们的驻村还开展了“七一”重温入党誓词、“立志脱贫大讨论”“我为党员上党课”等活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得以提升。小井村70多岁的老党员开心的说:“自从王国栋书记来了以后,我们村人的思想观念转变很大。在外地打工的人经常赶回村里来参加党建活动,为村里的发展积极献策。”
前方战斗 后方支援 合力脱贫攻坚
前方“出题目”,后方“做文章”。通过“第一书记”牵线搭桥,我校专门成立“教育帮扶工作队”和“科技帮扶工作队”对冠县基础教育和农业科技产业进行精准指导帮扶。
30余名教授专家们来到冠县实地调查,为冠县中小学校长、小学百名“优秀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并与冠县签署了教育的合作协议。除此之外,冠县教育局派百余名教师到潍坊学院进行免费培训、实地考察和学习。冠县李老师一行人来往潍坊学习之后,对之前自己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并将所获得的教学经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经过几年的合作,冠县中小学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党委书记孙文亮表示,建立这种高校与地方政府、基础教育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是促进高等学校与基础教育合作的有效途径,希望借助这一机制把教育帮扶工作持续深入下去,开启扶贫扶智的新篇章,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共建双赢。
学校科技帮扶工作队,4次组团21人次到冠县范寨镇,分别对戴里庄村容建设、乡村旅游和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实地勘察设计,对马楼村和小井村土壤取样化验、村容建设和乡村文化发展提出建议。尤其是戴里庄村田园综合体项目申办成功,凝聚着学校科技帮扶工作队的思想智慧和辛勤付出。
两年时间,“第一书记”离开家人来到范寨,每天吃住在村在镇,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牺牲和奉献。他们的付出,一点一滴都看在老百姓的眼里,记在老百姓的心里,赢得了老百姓的啧啧称赞。
是什么让第一书记们坚持站在脱贫前线“冲锋陷阵”?是什么督促他们走街串巷为群众办事?是他们的作风朴实、敢于吃苦、能打硬仗、担当作为的潍坊学院“第一书记”精神,他们用脚步丈量民生,切身投入到助力乡村振兴的队伍中去,这一精神也正是“和衷共济、艰苦奋斗、追求卓越”潍院精神的生动体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第一书记”身上,折射出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无悔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