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奉献绽放芳华 用成绩铸就自我


我校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已经进行了4年。期间,同学们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技能,他们用爱心赢得了爱心,同时也收获了专业上的认同。
本报记者 王云
把图书馆搬进教室
上课之余,她开始尝试着从喜马拉雅客户端上订阅一些经典阅读的文章,在一些自习与课堂后几分钟放给孩子们听。在听书过程中,朱茵看到了孩子们对知识渴望的眼睛,看到了孩子们不同以往的安静。“我既欣慰又感动,也深知做这件事的意义。”渐渐地,她尝试着从不同渠道去做这件事,从类似应用程序的使用到文学故事的收集,再到网购一些图书。慢慢地,她发现这样少量的图书已经不能支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我从网上搜集的经典阅读篇目下载下来,在课堂上诵读,也让学生带回家读,但是农村家庭很多没有电脑,这些电子版的读物就形同虚设。“朱茵说。于是她去支教学校的图书室,发现那里的书太少,而且很陈旧。实在想不出办法,她萌生了从自己学校图书馆借书带到支教学校的想法。
有了想法就马上付诸行动。为了能一次多借一些书,朱茵把能借到的同学们的借书证都搜集起来集中使用,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各种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读物。支教四个月,朱茵每月都坐大巴回学校,她一直在还书再借书中奔波。多次往返于两地,路途很累,各方收集适合于孩子们的书也费时费力,但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和她与孩子们逐渐的融入,这也成为她教学的一部分。“少的时候,能携带四十多本,多的时候能携带六十多本。“她说。一个月算是一个周期,就这样,潍坊学院近三百册图书,在朱茵支教的班级,建起一个流动的图书馆,支撑起了支教学校孩子们的阅读。“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朱茵发现孩子们的作文水平有了提高,知识面有了拓展,她倍感欣慰与幸福。
“当我在图书馆挑选着书,并一本一本整理装满了行李箱时,我非常兴奋。尽管用书塞满的行李箱很重,在去车站的路上,手有时也会难以支撑而发抖或几步一歇,但在前往支教学校的路上,我是快乐的。”朱茵说,“课堂上,看到孩子们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书,如数家珍,那时我感觉是最幸福的时刻。”
作为支教老师,朱茵对得起这三尺讲台。她明白,责任的意义不在于说教,而是践行。作为在支教学校的匆匆过客,她留下了希望的种子,希望他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学生,短短的四个月,她体会到了爱与被爱,“做事的意义不求自己有多精彩,而在于传播希望,问心无愧。”她说。
和学生斗智斗勇
面对着学生试卷,郭楚贤将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和她这学期所教的成绩进行对比,发现第一名还是第一名,最后一名还是最后一名。她不由得松了一口气,自我调侃道,“我总算没有‘残害’祖国的花朵。”
郭楚贤是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大三下学期,她和部分师范专业的同学一起参加顶岗实习支教。她被安排到安丘兴安街道希望小学教小学六年级的语文。孩子们的活泼好动令她一度无措。她说,想想自己小学的时候,似乎也是这个样子,不想写作业,只想上体育。“就算我理解他们,也不可能纵容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也摸清了她的脾气,知道她就算发火也不会怎样,“他们并不怕挂科,也没有扣学分不能毕业这回事,他们唯一怕的大概就是家长,然而我现并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通知他们的家长,告诉他们自己孩子的近况。”郭楚贤和很多支教同学一样,第一次体会到了教师这一职业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第一次学会了如何和他们的学生斗智斗勇。
“当老师很难,当小学的老师尤其难。”这是很多被安排到小学任课的同学的共同体会。“以前我觉得当老师很酷,那么多孩子在家顽皮、淘气得很,但一到老师的面前就服服帖帖。”支教之后,郭楚贤发现当老师不仅不酷,而且很辛苦,尤其是班主任。“他们除了上好课,还得处理一些比如学生之间闹矛盾吵嘴打架、课堂捣乱、抄作业等问题,找学生或其家长谈话,反正事情不少,这些都是当过老师才有的切身体会。”
五一节前,临近期中考试,孩子们毫无疑问的又像当年的她一样,浮躁不安,每天上课都神游天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郭楚贤也不得不把手中的活暂停下来,安抚学生们的情绪。“不过这个时候,安抚情绪是很难了,他们满脑子都是考得好成绩之后的奖励,而完全没有考虑考得好成绩是要付出努力的;或者他们都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了,所有的重点难点都记住了,考试已经没有问题了。”郭楚贤只能变着法给他们出题,让他们知道“人外有人,题外有题”。
期中考试到了,郭楚贤说,她从来都是在别人的监视下乖乖考试,“现在我终于坐上了监考的位置。之前,老师就说,站在讲台上能将下面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还真是,就算学生藏得再隐蔽也能一眼看穿。单人单桌,看得更清楚。”她回忆自己中小学的时候,和同桌偷偷地上课传小纸条的事,“自以为藏的很隐蔽,实际上都被老师看在眼里。”
两个月后,郭楚贤已经可以记住她班里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记住他们的好习惯和坏毛病,可以准确的认出每个学生的字体,这让她有了一些成就感。
感动于半瓶可乐
现实在考验刘焕的耐心和爱心。
接下来的日子更是让这些孩子给了她下马威。一个叫刘先彤的小女生不善于交流,说话也不遮掩,急了直接向别人吐口水,上课不听讲,家庭作业不做,但学习成绩在班里还算不错,班里的孩子都不喜欢她。刚开始刘焕也没少收获她的口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焕慢慢摸索到了和这些孩子相处的方式方法。她除了运用各种趣味方法和激励手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外,喜欢运动的刘焕课后每天领着她的学生打排球,练乒乓球,打篮球。“这里的孩子很活跃,天再热他们也愿意跟着我出去玩。”慢慢的孩子们喜欢上了她,喜欢和她相处,喜欢上她的课。
支教的四个月,刘焕平均每天四五节课。她说,那段时间忙的她焦头烂额,有数不尽的作业要改,有配套练习册要看,有行知天下要阅,有上课PPT要做,还有自己的辅修要学,“每天晚上回到宿舍都要11点”。但是,慢慢地她感觉到了自己的付出开始有了收获。
一个月后,她任教班级的孩子们学习热情开始有了,孩子们变得懂事了,学习成绩从级部最后一名前进了一名,她带的班级没那么差了,也得到了老师们和学校领导的肯定。“忽然有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幸福。”孩子们慢慢地把她当成了知心姐姐。
刘焕说,有一次办公室老师带来了樱桃,放在了她的桌子上,学生看到了,第二天四五个孩子都从家里给她送来了樱桃 。“当时就被孩子们的用心感动了。”最让她记忆犹新的是六一儿童节,孩子们都从家里带来了小零食,每个孩子都给她送。有个小男孩拿着自己喝了半瓶的可乐找她,说“老师给你喝。”旁边的学生让他放下,他想放,又不舍得放,刘焕知道那半瓶可乐对他来说是最好的东西。“当时我感动的一下子眼泪就出来了。”“还有一个孩子在我洗手的时候,悄悄的把手链放在了我旁边,然后不好意思的、一句话不说就跑了。我定睛一看,那个手链已经黑得发红了,链子上还有一个兔子核桃,那可能是孩子认为能送给老师的最好礼物。”孩子们的纯洁无暇,触动了刘焕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四个月的支教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分别的场景刘焕不忍再回忆。让她没想到的是,放假前一天的家长会有的家长都哭了。
教育无捷径,只要你执着、真诚的付出,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给他们播下健康的种子,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信心,充满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