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院士:心怀报国志情定雷达站

1月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教授在人民大会堂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一刻,刘永坦院士和他的团队与海边的雷达站一起,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这里是威海众多海湾中最普通的一隅,两栋普通的白色小楼静立在海边,楼前的一排排天线如神气的哨兵,默默守卫着大海的潮起潮落。这里就是建在哈工大(威海)校园内的雷达站。每天都会有许多人路过这里,但谁也不会想到,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诞生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从雷达站建成到今天,整整三十年了;刘老师从英国留学回来决定研制新体制雷达,已经快四十年了。这一路,刘老师走得太不容易了!”哈工大(威海)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雷达站站长于长军教授是刘永坦院士的亲传弟子,说起刘院士与雷达站,这位党的十九大代表有着太多的回忆与感慨。
1981年,刘永坦满怀赤子之心从英国留学归国,开始踏上新体制雷达的研制之路。当时“新体制雷达”还只是一个概念,国际上还没有做成的,很多人不信。但刘永坦坚信,新体制雷达不仅代表现代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等领域都有重要作用。虽然找不到参考资料、也没有相关技术可以借鉴,但刘永坦不畏艰难,不改初衷。他经过10个月连续奋战写成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并通过了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的评审;又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刘永坦主持的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丰硕成果,在新体制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1986年7月,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通过鉴定。从此,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凭着一股越难越要坚持的毅力,刘永坦和他的团队打赢了这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