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担当 狠抓落实 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聚焦2019年双代会,代表们畅谈时代新声



  编者按:3月5日上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2019年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长清校区艺体中心礼堂落下帷幕。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充分行使职权,广泛征求意见,围绕校(院)事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会后,与会代表紧紧围绕王英龙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陈嘉川校(院)长的工作报告,立足本职,畅谈参会心得,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记者采访了部分代表,听听他们的感想和建议。
学生处处长 刘传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 落实培养“四强”学生根本任务
在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大目标下,契合科教融合的有利条件,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也要“新旧动能转换”。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年初来学校做宣讲时,对我校学生提出“四强”要求:强精神、强智识、强体魄、强能力,这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育人任务是全校上下共同承担的核心任务,在融入了科学院元素之后,学校的教育视野更开阔了,教育资源更丰富了,教学与实践的平台更有利了,教育实现的渠道更多样化了,如何打好手里的这一把好牌,使之成为培养“四强”学生的杀手锏,需要我们认真谋划和设计。就学生工作来讲,我们的思路就是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协同创新,目标是引入和整合校、院、研究所、社会力量,形成协同合力,落实育人效果;在具体操作上,要集中精力抓好两件事:一是全面加强学工队伍建设,二是推动学生工作机制创新。学习无止境,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秉承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我们有信心将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水平再提高一个层次,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更坚实的支持和支撑。
教务处处长 刘玉:科教融合迎机遇改革创新育人才
2019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篇布局、改革创新的关键一年,是机遇叠加、加快发展的关键节点。刘家义书记提出学校要建成“科教融合的示范”。学校(科学院)要继续深化“科教融合”改革,有效调动学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多元化要素,充分整合协调学校各组织部门,将“科教融合”理念渗透至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之中,将创新型人才培养列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把握历史发展机遇,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全面实施“八大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深化科教融合改革为主线,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加快补齐各项短板,加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将梦想融汇于国家发展的时代进程,激荡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社会浪潮,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不懈地追求“工大(科学院)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姜洪雷:加强班级建设 促进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
本届教代会校长报告中指出:“要狠抓学风建设和学生发展指导,……要实施班级建设’十百工程’,树立新时代班级建设新典型。”我认为,在当前,将班级建设作为学风建设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和抓手,非常有必要。
  加强班级建设,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把人才培养目标内化为其自身的价值追求;二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增加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培育效果;三要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这是班级建设的主要引领者和动力源,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能力素养、服务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四要加大对班级建设的支持力度,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有评先树优的机制,并为其创造展示的空间。 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 李金红:新工大新征程
建设一流的工业大学要有一流的基础学科作为支撑,因此在科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学校要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投入力度,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目标量化考核等方面制定差异化激励政策。强化新兴基础学科培育,积极筹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硕士点。要坚持“以本为本”,建立科教融合内涵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及时将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确保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与新技术发展的速度相匹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科教融合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并逐步将科教融合成果向学生“第二课堂”延伸,让自主学习、参加科研活动成为学生锻炼自身、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实现科研方法、科研能力逐步向学生渗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校(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新材料研究所所长 董火民:科教融合促发展 狠抓研究谋新篇
新材料研究所是以先端材料领域应用基础和共性技术研究为己任,大家觉得,科教融合给我们这样的研究所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校院学科建设根本任务的驱动下,我们更重视新材料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发展的规律把握,前瞻性布局基础研究工作;二是汇聚人才培养和科研两个优势,更科学合理地建立大研究团队,承担大科学任务,培育大科技成果。三是有利于借助一线科研环境,培养新材料产业急需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在代表团的集中研讨中,我们从做好明年的研究所科研创新工作的角度,对校院提出建议,希望进一步突出2、3项最重要的工作,建立校领导、处室、研究所及学院专门工作班子去引领和推动,这样便于我们研究所规划自己的年度重点任务,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问题。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院长 刘建军:凝心聚力 共筑梦想
2019年是“工作落实年”,也是学校科教融合发展、一流学科建设及博士点申报的关键一年,我们必须瞄准目标,狠抓落实,凝心聚力,共筑梦想。学校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征程上要经历几次“大考”,博士授权单位、博士点的申报可以说是整合后的新工大要经历的第一次“大考”,我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在自己本职工作岗位上一定要紧紧围绕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博士点申报努力工作,在研究领域前沿和国家建设的关键问题上创造出为博士授权单位、博士点申报能够提供支撑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学科建设以及博士授权单位、博士点申请做出贡献。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 孙庆雷:进一步加强大型科学仪器投入和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大型科学仪器在科教融合中的共享共用作用
应进一步加强大型科学仪器投入和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大型科学仪器在科教融合中的共享共用作用。
  本代表团代表围绕大型科学仪器筑巢引凤,具体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一、校(院)应以大型科学仪器集中且共享共用经验丰富的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和校分析测试中心为基地,对校(院)大型科学仪器集中配置和统一管理。
  二、设置专门以大型科学仪器科研人员与技术操作人员相结合的科研+服务模式,强化对大型科学仪器人员科研队伍的建设和投入,形成稳定、高水平的大型科学仪器技术人员队伍。
  三、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对校(院)团队内部科研服务建议延续省科学院运行的内部分析服务补偿办法,建立服务全校(院)大型科学仪器管理规章制度,对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进行定期考核。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 杜登学:永不懈怠 向着新时代新目标奋进
在这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教代会的召开一定会促进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更加深入的向前发展。为早日办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目标,我们一定会奋斗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陈嘉川校长在报告中提出校(院)发展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要进入全国一百强,第二部要进入全国六十强,这个目标非常艰巨,我们要充满信心,只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奋斗,我相信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的。
政法学院副教授 宋世勇:着力发展高水平人文社科 全面建设国内一流大学
人文社科担当着综合性大学思想库与智囊团的重任,校(院)工作报告遵循“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学术范式,将“提升人文社科整体水平”写进2019年度工作任务,并提出制定人文社科发展的实施方案及具体的建设目标。我个人认为,为实现上述目标,校(院)部门工作人员将紧紧把握好这一发展新契机,既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又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开拓创新,探索人文社科科教融合改革的新路径,全面推进人文社科国际学术研究与合作、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力争在校(院)争创“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性大学”的征途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金融学院办公室主任 袁升文:蓝图已绘就 成败看落实
习总书记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做好2019年度的工作,贵在勇于担当,狠抓落实,需要我们落实、落实、再落实。
  一要转作风,尚实干,提效能。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敷衍推诿、久拖不决,提高办事效率。
  二要立足主责、聚焦主业抓落实。紧紧抓住学校科教融合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机遇,围绕一流大学和一流金融学院发展目标,牵住人才这个“牛鼻子”,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主责主业,把精力和各种资源聚在人才上,“围”到中心上,“融”进服务中,向心同心,内涵发展。
  三要奖勤罚懒,激励奖惩促落实。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有关制度,把责任、标准、进度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以实绩论英雄,把敢不敢抓落实、善于不善于抓落实作为评价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旗帜鲜明地为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干部撑腰鼓劲,努力营造一种昂扬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