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学子喜获全省冠军 智能互联助力精准扶贫——于世平:争创知名助农品牌





  2019年,我校(院)印刷专业2014届毕业生于世平主持的红旅赛道项目《希望的田野忆诗唐为三农赋能助力鲁北乡村振兴》经过金银奖决赛、金奖排位赛、冠亚季军争夺赛层层筛选,最终脱颖而出,勇夺省赛冠军,并获大赛“精准扶贫奖”。而我们有幸采访到本次项目负责人,这位同学就是齐鲁工业大学“最年轻的杰出校友”——于世平。
  林肯曾说过:“也许我走得很慢,但我不会后退。”于世平也秉承着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在充满未知的道路上慢慢前行:“现在我们公司只是一个年轻公司,但是我们一直坚持做这件正确的事,是为了得到大家的关注,为了让更多比我们有实力的人关注到这件事,他们能够比我们做的更好。”这是于世平一直以来坚持下去的动力和理念。
  
“三年入行,五年入道,十年磨一剑”
  
“我来自山东德州的一个小村子,从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创业,最早的时候做学生兼职中介,大一下学期又连续开了饰品店和两个服装店,最早的启动资金是找朋友们凑了6万块钱,开始了创业这条荆棘满山却又精彩绝伦的不归路,也许别人来参加比赛只用了半年或者一年,但我用了九年的时间才站在那”。简单的几句话,于世平说的平静缓和,可是没有人知道于世平在这背后经历了什么。
  人如果只做有把握的事,就看不到另一个梯度的人生。于世平不希望自己过着那种一眼就能看透未来的生活,他信命但也相信可以改命,人生就是要不断“折腾”。初入大学的于世平决定开始创业,然而他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大学生创业”、“互联网平台”,这些在当时看来极为“新潮”的词汇对于一部分保守的人来说往往也意味着“不靠谱”。他的想法遭到过父母的拒绝、舍友的调侃,甚至自我怀疑过,这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答案每每都从内心铿锵有力的回应: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跟魅族合作的一次策划活动让于世平记忆犹新:那时候团队只有七八个人,却要在两天内跨越三个省五个市,在32场活动中来回转换,所有人都在紧盯着能否打响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筹备“爱一起”的时候,大家一起熬夜想创意点子、一起在公司打地铺,办公桌被一叠叠白花花的文件和快餐盒堆满,团队里的所有人都曾为自己的创业梦想实实在在的付出过、坚持过;有一次公司跟人合作,但是被设计利用,白白损失了三百万,有些人迫于家庭压力不得不选择离开,于世平说:“他们如果要走,我不会挽留,我尊重他们的选择”。
  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教会了于世平很多东西,他渐渐学会了平和的看待事情,也明白了真正有魄力的人才能成大事,这是一种值得人修炼的胸襟。
  
“做个有用的人,我想为农村做点事儿”
  
古有“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今有习总书记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与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是中华民族亘古至今的目标。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
  在2015年这一年,于世平去到农村的一个家庭里看到一对夫妻要照顾四个都还在上学的孩子,家里还在用着上个世纪的大头电视机,他们所谓的床就是几张木板搭在砖头上,说到这于世平有些哽咽。“我是农村走出来的,但我从没想象过有的地方还过着那样的生活,我人生中遇到了很多贵人也有很好的平台,我毕业的时候母校的老师告诉我,你放心的创去吧,齐鲁工业大学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但是有很多人没有像我那么幸运,看到那一家六口的生活后,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我想为这一些群体做些什么,我或许没有那些成功企业家的资金和资源,但我心里就是想做些什么,实实在在的帮助一些人”。
  2018年2月4日,中央发布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在为农民谋利益、创幸福。为响应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于世平和他的团队毅然决然的踏上扶贫助农的公益之路。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2016年,于世平带领学弟学妹们组建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扶贫助农团队——“忆诗唐”。“乡村振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忆诗唐”以“品牌化+电商+乡村振兴”模式,走进农村,带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保障当地稳定的收入与生活。他谈到:“想要从根本上帮助农民就必须深刻认识什么是‘农民的幸福’,农民的幸福源自稳定的生活,扶贫要精准,助农要因地制宜。”于世平的团队专业认真,他们对贫困地区的经纬度、气候、历史等因素进行仔细考察,评估结果详细,准确度可信度高,他们引导当地农户了解专业科学的知识,真正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勾勒出一幅农村发展的优质蓝图。
  
授人以渔,打造互联网农业帝国
“扶贫”,扶的不仅是经济,更是思想。于世平告诉我们在之前考察时了解到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盲目跟风大面积种植地瓜,本以为可以大丰收,但是却因种植条件不适,入不敷出,最终农民还是戴着贫困户的帽子。扶贫亦要扶智,中国农民正在优秀团队的引导下,从思想上、知识上认清贫困的真实模样,认识到穷根的真正原因。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16年10月,忆诗唐团队受当地政府邀请与莱芜市汶南生姜合作社共同打造生姜品牌“鲁菜汶南”,流转土地300亩成立汶南农场,通过综合产品升级、运营规划和加大电商模块销售,带动了720亩的生姜种植规模,直接脱贫人数500余户,人均年收入从2500元提高到15000元。同时销售应季农产品80余种,线上促进线下,使得生姜以及其他农产品线上线下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这不仅销售了合作社所生产的农产品,还带动了周边老百姓的农产品的销售。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创业要有敢干敢闯的勇气,敢于创新。为实现品牌化运营,忆诗唐团队改变生姜的销售方式,增加销售渠道和品牌曝光。2017年,忆诗唐团队通过构建线上与线下渠道:设计升级包装、建立沾化冬枣大数据和溯源系统、建立天猫京东等平台旗舰店等等,帮助解决沾化冬枣滞销、损耗高和价值不高等问题,带动农民脱贫致富。2017-2018年,带动三个乡镇283户贫困户建档立卡直接脱贫。间接带动8万户农民增收。同时,为沾化冬枣品牌做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策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在让消费者满意的同时,也巧妙地利用互联网解决了三农问题,让每个农民都具备使用互联网的素质,最终实现了精准扶贫。
  
心怀感恩,与母校携手共进
“人最大的错误是不会坚持,但更大的错误是坚持着错误。”开学第一天,班主任的这句话便深深印在了于世平的心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但不得已多了便是你的束缚和胆怯。“幸运的是,我的老师们给予了我极大的肯定和帮助。”学校看出他有着一股勤恳执着的劲儿,给予他很多包容和支持。于世平说到:“齐鲁工业大学是一个自由、开明的学校,母校的栽培是我放飞梦想的资本”。毕业后的于世平一直在“创新创业”的路上,坚持不懈的走着,先后自主创立了“忆诗唐”与“诗铭天下”等知名品牌。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而今小有成就的于世平并没有忘记栽培他的母校。2019年8月25日齐鲁工业大学迎来了“食安大数据扶贫平台”的正式上线和“食安食品标准研究院”的成立,山东食安在渠道、技术、电商、品牌四个维度去给农产品进行赋能,帮助其建立好的标准,同时,也通过技术手段的研究来保证消费者能够买到吃到放心产品。而在过去两年间持续投入研发的“食安大数据扶贫平台”是致力于按照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模式,构建研发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互联网+”检验检测云服务体系、食安质量追溯认定云服务体系和食品安全大数据平台,形成“三体系一平台”体系。通过应用推动,实现政府智慧监管、企业品牌价值提升、促进市场销售、消费者明白消费、健康饮食的良性发展。
  “食安大数据扶贫平台”是“食品安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销售”的交集,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具体应用,是互联网+食品安全的新业态,而在齐鲁工业大学的带动下,这也必将会发展的很好!在未来的日子里,于世平将与齐鲁工业大学携手共进。
  
“不忘初心,用品质架起信任的桥梁”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现在人们追求的是品质生活,而“忆诗唐”的起源也正是来自于盛唐文化,秉承打造时尚品牌、给人们带来品质享受的初衷。谈起现在的微商,他流露出一种失落之情,微商之所以被人诟病,就是因为不停的刷朋友圈,发展下线囤货,而他要做的就是要重新定义微商,让人们认识正确的微商打开方式。他希望能传递这种品质生活的信念,架起消费者和品牌方的桥梁,不断维护和推广自己的经营方式。他说这话时,眼神坚定且有神,相信他一定会做到!
  于世平表示,山东一直很重视三农问题,“食安大数据扶贫平台”的上线和“食安食品标准研究院”的成立也标志着山东食安忆诗唐团队有了更科学的手段和方式来为三农赋能,为消费者餐桌放心产品负责,也可以使得忆诗唐团队的模式更快速的复制到更多的地区。
  “如果获得的冠军和最佳扶贫奖能带来什么的话,我希望可以有更多人投入到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去;如果说对未来的规划的话,就是希望能尽快把山东扶贫馆开起来,这样就能更快速的更大面积的帮助更多农民了。”这是于世平真正的心愿,扶贫这件事,不仅关乎多少,更关乎情谊;他也会在扶贫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