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大思政课是这样“圈粉”的
【编者按】6月13日,《大众日报》19版头条刊发我校思政教学工作通讯《聊大思政课是这样“圈粉”的》,生动介绍了我校思政课教学的推磨教学模式、“262”模式、集体备课+督导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有声有色”“贴近生活”“引人深思”……这是聊城大学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同学们说,通过思政课他们不仅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学会了理性思考,也读懂了中国,认识了世界,掌握了创造未来的思想武器。
推磨教学:不让学生“审美疲劳”
来到聊城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学期一门课可以见到三个不同的老师。老师们一人负责一个模块,不同的教学风格让学生们直呼:“终于不会审美疲劳了!”
从2013年起,聊城大学就改变了“一门思修课只有一个老师”的传统。华敏老师作为教研室主任,带领其他老师一起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将教材划分为三个模块———思想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老师们各自负责一个模块,轮流给不同学院的学生上课。
但教师长期耕作于某一模块,对整个教材把握不到位,怎么办?他们及时反思,开始轮换模块,这学期讲思想教育,下学期就讲法律教育,依次循环。
“这种专题推磨教学模式法对学生、老师都有益。学生们能体验到多个老师的讲课风格,开阔视野;老师们也能集中精力深耕细作、精心备课,这样一来,讲得更深也讲得更透了”,华老师说。
“262”模式:教学生理性看世界
好的思政课,可以帮学生打开一扇理性之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一门严肃的课程,杨守宝老师却把它上得总是座无虚席。每次,同学们都要早早赶到教室,以免找不到座位。还有不少其他教室的同学来蹭课,“老师,我听完时评就走哈。”这得益于杨守宝老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得益于杨老师课程的深刻与精彩。
“同学们,这几天大家都看了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新闻,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门致电法国总统马克龙慰问,但是网络上却出现了不合时宜的’幸灾乐祸’,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杨老师的课总以“一周时评”开场,这也是同学们最期待的环节。
以正确舆论导向为青年学生“立德铸魂”,是思政课的使命和任务。杨守宝为了让概论课真正走入学生,他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推出“262”课堂教学模式,即20分钟一周时评+60分钟理论精讲+20分钟提问交流。“时评”让课堂连上了社会,“交流”让课堂通向了头脑,而“理论精讲”成为课堂的定海神针。
“同学们囿于信息量的有限和思考的浅显,容易片面,甚至偏激,‘每周时评’就是要以‘比新闻深一度’的讲解,理论化的时事分析,教给学生观察世界、认知世界的视角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杨守宝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因素,教学生正确看新闻,让学生在反思中扛起社会责任,实现了舆论引导与政治教育的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时代’到底新在哪里?”“中国梦如何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何能引发世界共鸣?”……“理论精讲”环节冒着热气的讲授,不仅让理论解冻,更让同学们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爱上中国,“理想信念”在潜移默化中被夯实。
学生“不会提问”是课堂教学常常遇到的问题。20分钟提问交流,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嘴巴。学生参与讨论、探究、质疑和争论,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得到训练与强化,同学们思政课的“参与感”“获得感”随之提升。
同学们说:“杨老师的课不仅有意思,无形中还在向我们传递一种价值观,教会我们客观理性看世界。”这种更有深度的讲解、更有新意的传授,赢得了学生们的很多共鸣。
“网红”老师:学生因他爱上这门课
在聊城大学,思政课不再是“水课”“睡课”,这与一大批高素质的思政教师是分不开的。张孟民就是其中一位人气颇高的好老师。
他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是聊城大学响当当的“口碑课”,他的许多金句妙语和表情包也火遍了朋友圈。他收“粉儿”无数,被称为“网红”老师。
张老师授课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超强的感染力和带动性,丰富的肢体语言、充沛的情绪表达能迅速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名人故事、时政热点、法律实例都被纳入课堂,他把硬邦邦的理论讲成了生活中的小故事,将枯燥晦涩的学术语言转化为了生动活泼的课堂语言。他的课正能量十足,学生听着“提气”“带劲”,理想信念无形融入学生血液;他的课尽在自己掌控中,低头族、瞌睡虫一扫而光,分分钟“hold”住学生的心;他的课教学手段丰富多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动呈现,马克思主义价值关怀闪烁光芒;他的课真正融入学生心灵,学生爱听愿听主动听,直言“不听张老师课,人生不圆满”。
好的老师就能带活一门课,张老师将学生牢牢吸引在思政课堂上。张孟民老师也感慨地表示:“好老师就要做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课堂教学的掌控者、科技手段的运用者、关爱学生的知心者。”
传帮带:青年教师接续“金课”
“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在聊城大学思政课讲台上,青蓝相继老带新,一批批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迅速成长。
青年教师黄昊回忆说:“刚入教时,全国师德标兵李海英老师的一堂示范课,令我终身难忘。”“好的思政课就该这样上!”从此,黄昊就经常来到李海英等老教师的课堂上听课、学艺。
老教师们一堂堂地示范,一对一地点拨、指导,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与青年教师分享;青年教师们边学边悟,卯足劲儿比学赶超,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讲课风格。
红歌导入、诗词穿插、情境再现,如今,那个在讲台上略显青涩的黄昊已经把思政课讲得形式活泼、内涵深远、激情澎湃,成功捧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黄昊还把讲台从课堂搬到了社团,他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新民学会”,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演讲、座谈交流、知识竞答、主题征文等团内外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将红色文化、红色故事传遍了校园。
新民学会2018届理事长孙勤豪也在组织与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最终从经济学跨专业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集体备课+督导:共同磨亮“金刚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本课程中权重较大,是重点,我们应主动讲好中国梦、中国故事、中国智慧……”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教研室,党总支书记魏宪朝正在带领大家进行集体备课。2018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教材启用,与2015版相比较,教材内容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如何讲出新教材的精髓,教师们集思广益,敲定了教学的热点、重点和难点。
每个周四下午,这样的集体备课经常开展,学院书记和院长也会坐下来,与大家一起聊一聊教学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共同探讨教学难点,统一教学思想,分享精彩的课堂案例等。共同打磨课程,已经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个传统。
聊城大学思政课教师也经常会面临“严考”。教学督导员会冷不丁地出现在教室里,听课、评课,督教、督管。教学仪态、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师授课问题出在哪儿,督导员就直指那儿,毫不留情。
“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教学督导,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磨亮教师们授课的‘金刚钻’”,学院党总支书记魏宪朝表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授课满意度达到95%以上;2016年,学院首批入选山东省重点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