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流年何堪夸 有幸曾是办报人
——2019届毕业学生记者专访
简短说明
若问流年何堪夸有幸曾是办报人——2019届毕业学生记者专访
又是六月骊歌唱响时,《山东大学报》迎来了2019届毕业学生记者的毕业季,校报编辑部内,老师们忙碌依旧,专注依旧;不同往日的是,编辑部的办公室内,多了几缕花香,添了几分淡雅。原来是今年即将毕业的学生记者李冉冉、王冰雅为编辑部老师送来了花束:清新淡雅的洋桔梗让人感受到学生记者们的坚强自信,朝气与热情;温柔的石竹花,盛开的向日葵彷佛在诉说着那些没说出来的感激与对校报的热爱;含苞待放的栀子花暗含着毕业生对校报的祝福。
这淡淡的花香装饰了编辑部,冲散了离别的忧伤;这朴素却深情的师生情谊,正是《山东大学报》88年办报历史中秉承的“办报 又是六月骊歌唱响时,《山东大学报》迎来了2019届毕业学生记者的毕业季,校报编辑部内,老师们忙碌依旧,专注依旧;不同往日的是,编辑部的办公室内,多了几缕花香,添了几分淡雅。原来是今年即将毕业的学生记者李冉冉、王冰雅为编辑部老师送来了花束:清新淡雅的洋桔梗让人感受到学生记者们的坚强自信,朝气与热情;温柔的石竹花,盛开的向日葵彷佛在诉说着那些没说出来的感激与对校报的热爱;含苞待放的栀子花暗含着毕业生对校报的祝福。
这淡淡的花香装饰了编辑部,冲散了离别的忧伤;这朴素却深情的师生情谊,正是《山东大学报》88年办报历史中秉承的“办报育人”理念的最好体现。记者专访了4位即将毕业的学生记者,记录他们与校报的故事。
李冉冉:“见自己,见天地”
“见自己,见天地”,与校报相处了6载时光,校报带给2016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冉冉的深刻感受与收获便是如此。何为“见自己”?在校报这几年的工作过程中,李冉冉不仅提高了写作与沟通能力,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清晰的认知。李冉冉回忆起初次采访时的情形,她和时任校报学生记者团团长的张萌萌搭档,一起采访一位音乐学院老师。没有采访经验的她,在采访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懵懂、青涩,她努力以记者的身份想问题,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最有意义、有价值,能提升稿件的质量。最终,她虽然只提了一个问题,但是对于稿件的撰写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首次采访十分成功。采访结束后,本没有写稿任务的李冉冉主动写了一份备稿,“我希望老师可以帮我看看,指出自己的问题”。正是这种对待采访工作一丝不苟,端正认真的态度,为李冉冉开启了记者的成长之路。
在不断的采访实践和写稿过程中,在“肯定——否定——完善”的过程中,李冉冉对自我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6年间,李冉冉在校报发表了20余篇文章,每一篇都是费心费力、倾注心血完成的。她认为,稿件的逻辑性与准确性非常重要,在有限篇幅中讲好一个故事,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要修炼的技能。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脚踏实地的努力,让李冉冉凭借《让文学在生活中流行起来》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读硕士期间,李冉冉还担任了《山东大学报》研究生工作室的负责人,助理编辑。细致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使她所经手的编辑稿件几乎没有问题,她也获得了编辑部老师的一致好评。
谈及“见天地”,李冉冉说,“在校报的几年中,我采访了很多人,这些人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人生经历。与不同群体的交流,拓宽了我的视野,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认识”。这些采访经历,让李冉冉感受到了不同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与闪光点。她既看到了学者对学术的热忱,也看到了爱心支教团对孩子们的关爱。李冉冉认为,校报为学生记者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与条件。读硕士期间,李冉冉承担了“全球化·中国化·我们”选题的一系列专访与讲座整理工作。这个体量宏大、立意高远的选题促使她思考社会与世界的大问题,由此拓宽了视野,开拓了思路。除采访工作外,李冉冉在校报中结识了很多同学,也时常感受到编辑老师们的温暖与关爱。
今年,即将毕业的李冉冉考上了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虽然岗位还没有确定,“但不管去哪个部门,应该都会做文字工作”,李冉冉笑着说。
王冰雅:“他人的经验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山大报研究生工作室的记者王冰雅自认为是一个内向,甚至有一些社交恐惧症的人。初次整理讲座时发生的故事,王冰雅仍旧记忆犹新,“当时我询问林安梧教授能否将讲座整理成稿件刊发在校报上,手都在抖,声音也是颤抖的”。整理林安梧教授的讲座时,由于是第一次整理讲座稿,面临录音不清晰,专业词语存在理解难度等问题,她为了在三天内交稿,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整理了近两万字的录音文字稿,然后又梳理形成了五千字左右的讲座稿件。王冰雅把稿件发给林安梧教授后,得到了林安梧教授的高度赞扬。之后,林安梧教授将他在山东大学的十讲系列讲座整理工作都交由王冰雅。最终,由王冰雅和她的同学张贝整理的林安梧教授的系列讲座整合成书——《儒道佛三家思想与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发行。但是,校报带给她的机遇远不止于此。在校报的两年中,王冰雅写了各种类型的稿子,虽然每个第一次都有难度,再加上她的性格比较内向,但她常常选择逼着自己与老师、与采访对象交流。久而久之,她渐渐喜欢上了采访,喜欢上了与人交流,她说,“他人的经验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读研期间,王冰雅前往《南方周末》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在每一段采访中锻炼的沟通能力,在每一次写稿中磨炼的文字功底,都为她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最初记不住盯版的流程,到实习后期由王冰雅独自一人负责一个版面的校对、与编辑老师对接等工作,其中付出的辛苦,没有人比她更清楚,最终收获的成就感与锻炼,也只有她的感受最真切。
两年的校报时光过去了,在王冰雅身上,记者已看不到那个有些胆怯的女孩的影子,代之而来的是一个谈吐大方、沉着稳重的记者形象。王冰雅非常感谢校报这个自由广阔的平台。不仅因为与校报老师的交流、与著名学者的对话,提升了她的思维能力,开阔了视野;也因为在求职期间,校报的老师、学长学姐,都给予了她很多有益的帮助与建议,使她最终能成功进入《光明日报》兰州站,继续从事喜爱的新闻事业。
蔡杰:“延续了我对文学的热爱”
2016级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蔡杰在校报担任助理编辑工作。蔡杰读本科时就曾在《兰州大学报》工作,对报纸和文学有着自己的热爱与追求。谈起做文艺副刊助理编辑的经历,蔡杰说道,对于文艺副刊的编辑来说,稿源是第一大难题。为了广泛征稿,获取更多优质稿件,他加入了许多文学社的QQ群、微信群,定时发布征稿通知。除此之外,在稿件的选取上,蔡杰不仅注重稿件的文字功底,更注重稿件的内容性与思想性。正是薛老师和蔡杰的严格把关,才使得校报的文艺副刊内容日益丰富,广受读者喜爱。薛老师高度赞扬了蔡杰在文艺副刊的工作,“蔡杰与我沟通及时、认真负责,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搭档。我们的工作过程很愉快,合作很默契”。
蔡杰在热爱文学的同时,对学术研究也是十分热忱的。但学术论文与文学作品的写作是不同的,蔡杰谈道,他在硕士期间写了很多论文,说明性、理论性文章写多了之后,很难再写出文学性的作品,慢慢地会减少文学写作。在校报副刊的编辑工作,给了蔡杰延续对文学热爱的机会。他偶尔也会在副刊上发表一两篇自己的作品,这让他在学术写作之余,可以保持着那份对文学的热爱。
在校报三年,蔡杰也同其他同学一样,时常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与帮助。读研期间他的家人发生意外,薛老师主动和他联系,并说若有困难,校报可以提供帮助。这份关爱,蔡杰一直铭记在心。
今年九月,带着对学术的追求与对文学的热爱,蔡杰将步入清华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三年的校报助理编辑经历,是蔡杰在山东大学难以忘怀的宝贵经历。
赵青青:“想做的就去尝试”
2015级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赵青青曾经担任校报学生记者团团长。谈到她与校报的故事,不得不提的是她有一本特殊的本子,里面贴着她在校报上发表的每一篇稿件,记录了她与校报结缘以来,四年间的成长与蜕变。她有个心愿,就是用发表在校报上的稿件贴满这个本子。临近毕业,当她再次回看自己曾经的作品时,不禁感慨,“原来大一的文章这么幼稚,大二有了些进步,翻开本子,发现自己的大学四年历历在目”。这个特殊的本子也为赵青青在求职过程中带来了帮助。她面试的是建筑行业的单位,用人单位有新媒体、宣传整合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校报的经历给了她从大局上看事情的视野,恰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而且,这个集纳她的稿件成果的本子,帮她在面试的六位女生中脱颖而出,最终被顺利录取。
赵青青是一个简单直接的姑娘,“很多事情我喜欢立刻就去做,总是出现很多粗心的事,开了头又没有尾,做事有些马虎”。她大二期间在校报二版担任学生助理编辑,与新闻版编辑贵明老师的交流多了起来,这让她触动很大。贵明老师的细心指导,让赵青青有了很大改变,变得更为细致、认真,也让她发现自己粗心的毛病不是不能改的。大三的赵青青担任了学生记者团团长,与赵海老师的接触也多了起来,赵海老师从如何做好负责人的大方向上给了赵青青很多指导,比如如何照顾同学们的感受,如何办活动才能获得更多关注等,这都让她获益匪浅。
赵青青总结说,“真的很珍惜在校报的这段经历,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想做的就去做,去勇敢地尝试,不要自我设限。即使毕业了也不会放弃写作,争取早日把我的本子贴满。”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尽管2019届学生记者即将毕业离校,开启新的人生旅程,但正如宋君波老师所说,“学生记者们是校友,更是报友”。他们与《山东大学报》的故事未完待续。(米斯琪 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