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式人文教育 体验式博雅课堂
——文学生活馆学术创新实践


2018年12月6日,文学生活馆为纪念成立五周年举行“诗意山大”活动,以诗会友

2014年5月15日,作家魏新在文学生活馆谈“古人少年时”
2018年12月6日傍晚,一首首或优美、或铿锵的诗句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创客一条街飘出,行至附近的师生纷纷探寻声音的来处,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个白色散着暖光的名字——文学生活馆。恰逢文学生活馆成立五周年,里面没有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而是以诗会友,许多老朋友自发从各地赶来欣赏这场诗会。大家心照不宣,在诗意的山大夜晚,静静回忆五年来文学生活馆带给他们的滋养、成长与改变。
这是文学生活馆的独特气质和神奇魅力。以“文学生活化、生活文学化”为学术理念的文学生活馆,正像它的创始人、新闻传播学院谢锡文教授常说的那样,吸引人们“在经典的文字里慢慢走,以一颗沉静的心,一种沉思的姿态,共同穿越一段孤独、寂静但又无比丰盈的读书时光”。
农民工文学阅读量为何高于平均值?网络作家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古典文学传播状况如何?……这些“接地气”的问题,都可以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中寻找到答案。
2011年9月,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受聘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与此同时,以温儒敏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项目启动。
什么是“文学生活”?温儒敏教授这样定义:主要指社会生活中的文学阅读、文学接受、文学消费等活动,也牵涉到文学生产、传播、读者群、阅读风尚等等,甚至还包括文学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渗透情况……专业的文学创作、批评、研究等活动,广义而言,也是文学生活,但专门提出“文学生活”这个概念,是强调关注“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或者与文学有关的普通民众的生活。
倡导“文学生活”研究的目的,是希望打破现有的文学研究只关注作家作品——批评家(文学史家)的“内循环”式研究格局。“文学生活”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空间,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从“凌空高蹈”回归“脚踏实地”,同时也有助于纠正当下文学研究流行硬套理论、以理论来“生吞活剥”创作的弊病,从而倡导实证研究的扎实学风。
《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团队主要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学者构成。课题组深入乡村、企业、学校、街道,向农民、工人、学生、市民发放调研问卷。从“文学生活”的调查研究入手,把作品的生产、传播,特别是把普通读者的反应纳入研究范围,让文学研究更完整、全面,也更有活力。
2013年,谢锡文教授参与了这个项目。谢锡文教授借助课题的研究平台,展开了大量持续性的调查与实证研究,试图了解普通民众真实的“阅读生活”状况。她说,“这个课题让我有了一个从一己之学问趣味转向公众之文学传播的机会”。为便于调查,谢锡文教授带领团队创办了一个公益性文学经典阅读平台——文学生活馆,并面向社会开放。
每次讲座前,文学生活馆会在“问卷网”发放一张问卷和一张表单。问卷是关于本期讲座内容的文学调查。依托此平台,文学生活馆完成了对文学人口的调查研究,形成学术成果《当前社会文学人口情况的调查报告——以文学生活馆为例》,这是文学人口反哺学术研究的典型案例。此研究围绕创作者、传播者和消费者三类人群,深入调查了文学消费者的阅读习惯、阅读动机、阅读选择标准、文学消费习惯、文学阅读倾向;文学传播者的传播渠道、选择因素、具体传播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者的文体倾向、创作状态、写作收入比重、作品发表状况、写作动机等,勾画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文学人口素描。
然而调查结果并不乐观。从阅读时长来看,作家群体每天的阅读时长最长,每天阅读文学书籍时间在1小时及以上的占85%:其次是大学中文专业学生,但每天阅读两小时以上的仅占23.3%。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某小学的调查,一年级学生在“您喜欢阅读吗”这个问题上仅有21%的学生选择“十分喜欢”,有3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阅读,甚至有2%的学生选择了“讨厌阅读”。
温儒敏教授说,希望通过文学生活馆这个窗口,面向社会传递大学、研究机构里面对文学研究的成果;也希望通过文学生活馆的服务,了解普通市民读者对文学的消费、接受、理解的情况。在温儒敏看来,现在虽然读书更为方便,但已经很少有人有耐心完整读完一本书。文学生活馆的“领读经典”,就是让人们多读一些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既要借助网络时代便利的优势,又要防止思想上、阅读上的碎片化、肤浅化。
如今,厚厚的一部《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内容包含基于“当前社会的文学阅读和接受调查”“网络文学和多媒体文学调查”“当前社会文学生产的实证研究”“文学经典在当前社会的传播、接受和影响调查”“当前非主流文学生态研究”等五个子课题所开展的50多项调查给出的30多篇调查报告。五个部分的调查纵横交错,鲜活、真实地呈现着当前社会文学生活的种种样貌,也启示人们思考现实对文学创作、传播及接受所提出的许多新的问题。
身为山大83级中文系学生的谢锡文,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山大的文学气息之盛。文学院几乎每位老师都开讲座,袁世硕、孔范今等先生的讲座为山大文学的通识教育营造了极为浓厚的氛围。2013年12月6日,在谢锡文的大力推动下,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正式开馆。
在“驻扎”知新楼A座的四年多里,这里举办了一场场关于文学经典的系列讲座,引领文学生活新风尚。我们总能在校园里听到慕名而来的师生或市民充满期待地谈起:“到‘馆子’听讲座去!”大家把文学生活馆亲切地称为“馆子”,“馆子”里不仅有知识的盛宴,也在上演温暖的故事。
“许多来听讲座的听众深受感染,自觉地转变成为文学生活馆的一份子。”谢锡文教授说,“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谢依伦,在听完有关《骆驼祥子》的讲座后感触很深,这位出身社会底层的博士生在祥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获得了自我激励的力量。由此他对文学生活馆更加关注,还带着家人一起来听讲座,并自觉成为文学生活馆的一名志愿者。”在远离家乡的谢依伦心中,文学生活馆中的那盏灯火有着别样动人温暖的光彩:“文学生活馆中不仅有知识,还有家的味道。”他看到有些父母带着小孩赶着来听讲座,直到暮色沉沉方谈论着文学话题满足离去。“所以当我太太和孩子来到山大时,我也带着他们去听了场讲座,记得那次讲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公务员王斌是文学生活馆的“常客”,他很喜欢文学,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赶过来听文学讲座,对举办过的讲座如数家珍。王先生告诉记者,文学生活馆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不仅对兴趣爱好起到了规范正统的引导,而且还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文学素养,更让他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找到了精神支点,丰富了业余生活。
已经退休的刘女士几乎每次讲座都来听,音乐课、哲学课、文学课、历史课等各类讲座,她都十分感兴趣。刘女士表示:“我退休了,有时间了,并且需要学习。很感谢文学生活馆给我这个机会,我很珍惜。”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背着水和干粮,下午四点多就从济南西客站赶来听《山海经》讲座。他幼时从鲁迅的作品中读到过《山海经》,一直想搞清楚这是本什么样的书。
听完那场窗外春雨飘洒的陶渊明讲座,12岁的女儿把她独特的感悟告诉母亲:“田园不一定是具体的某个地方,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田园。”
……
正如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润物无声地滋润人的心田,文学生活馆这一品牌也在人们心中扎了根。在各方的支持下,经过谢锡文教授的不懈努力,文学生活馆从“虚拟场馆”终于实现了“落地”。
2018年4月,文学生活馆实体空间建成使用。它坐落于中心校区创客一条街南首,走进去,你会发现它绝不只是一个举办讲座的场所,它美好得超出想象:舒适的木制桌椅、精巧的茶具和植物、悠扬舒缓的音乐、馥郁飘香的咖啡,最重要的是满屋可供翻阅的经典书籍……谢锡文教授再一次延展了“文学生活”的概念,将文学生活馆打造成为这样一个“有温度”的校园公共文化实体空间。
其实,这原本就是文学生活馆的应有之意。文学生活馆由《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项目衍生而来,蕴含“文学生活化”和“生活文学化”的人文追求,文学生活馆创设的初衷就是让人们回归阅读,从文学经典中吸取营养,为人生和心灵寻觅一处诗意的栖居地。
“很少有人会完全拒绝文学和艺术,但需要有人把普通大众内心的这种热爱点燃。”山大附中高级教师赵克芳的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解释了文学生活馆特有的“温度”的来源——把人们对文学、对生活的热爱点燃。
文学生活馆不断发展,将独特的学术理念践行于通识教育,通过领读经典、人文课堂、经典十课、走进科学、名家沙龙等品牌课程,将人文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渗透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打通不同高校、学院、科研机构的行政壁垒,创造性地为大学生打造通识教育的博雅课堂。
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讲座不设门槛,文理医工各学院、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来听课;讲座进行网络直播,同学们可以从网上下载视频、音频,随时学习。
听完数学学院刘建亚教授的讲座,一位文科生体会到了“数学的文化意韵”;在工业设计专业王震亚教授的讲述中,一位理科生理解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敢于犯错、敢于冒险,做好接受失败的准备”;一位法学院学生听完关于《李尔王》的讲座后,对这部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作品”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医学院刘家信同学的反馈似乎更具有代表意义,在进行交流时,他说:“渐渐地,听文学馆成了一种习惯,也给了我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它让我学会睁眼看世界。另一方面听文学馆的过程中渐渐提高了我的素养。听讲座多了,知道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你不知道的,而不知道并不代表不存在。我在这个过程中更加知道了反思自身。有时候会把自己带回到作者的那个时代,或者是想象成作者,思考我会怎么生活,或者是我会如何写。这样就对现在的生活有个指导,以史为鉴,做好自己。”
教学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另一个教学主体——老师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科院大学等国内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前来讲授最前沿、最专业的研究成果。仅山东大学的专家就已涵盖文理工医各学科,是科研反哺教学的典型。
4月10日,由EHT项目和中科院共同发布的“黑洞”照片激发起大众对宇宙的好奇心。4月19日晚,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张帆副教授作客文学生活馆,向同学们解析黑洞照片的拍摄方法和拍摄过程,介绍黑洞的结构和相关理论背景,对假设宇航员“掉入黑洞后的所见”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天文学解答。来自经济学院的李长昊说,这场讲座“让我们这些非物理学、天文学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仰望星空,跟随科学家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
当科学遇上艺术,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在文学生活馆主办的“名家沙龙”活动中,数学家刘建亚对话美术家李平,共同探讨艺术之美与数学之美,给听众带来无尽启迪。有人认识到,“原来艺术与科学是彼此联通的,是相互融合的”。有人说,“无论是理性的科学,还是感性的艺术,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真与美”。有人评价两位主讲老师“在各自的领域堪称卓越”。有的同学则学习到“应该多涉猎其它专业的书籍,让不同专业的知识融合”。
在教学实践中,文学生活馆进一步践行“浸润式人文教育,体验式博雅课堂”的理念,将社会自然、历史人文、学术论争、科技热点等转化为通识教育的教学情境,实现社会热点与学术经典相结合,让科研反哺教学,让科学遇见艺术,将美育融入生活。
文学生活馆先后于2017年、2018年校庆期间推出“经典十课”,从山东大学6700多门课程中选出深受学生喜爱的10门课程和10位主讲教师,向全校师生和海内外校友展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充分展示了从电影文学到人工智能、从化学文化到古典学术、从传统文化到经济热点、从材料学到药物学、从政治学到心理学等多学科交融的学术魅力,集中展示了百年山大的学术底蕴、综合优势和教书育人风采,极大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学生刻苦求学的学习热情和学术兴趣。全校共有4000多名学生到场聆听,校内外共一百多万人通过网络平台收看。
教师不限于山大,课堂不限于教室,育人不限于校园。文学生活馆重在关注与文学相关的普通民众生活,聚合全国教学名师,提供“有品”“有料”的通俗化作品解读,力求引领全民阅读的生活风尚。
“并非所有的阅读都是有价值的,一个人所能抵达的精神高度,是由他所阅读的经典的高度决定的。”谢锡文教授介绍,文学生活馆探索“经典为本,面向大众”的文学作品生活化、大众化道路。好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提炼与升华,也应以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作品摒弃高贵的“学术身份”,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朴实无华的语言修辞、通俗易懂的讲授模式、插科打诨的现场气氛、热火朝天的交流互动,无不激发着读者的求知欲望和阅读期待。馆内频频笑声和阵阵掌声的背后,蕴含着对经典的温故知新、对生活的反思启迪,以及对文学作品深度阅读的无限向往。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颜炳罡教授以“《论语》与人生”为题,向听众讲述了《论语》中的仁爱思想与人生之道。颜炳罡教授谈到,‘仁’是人生的底色,就是要爱人,要有同情心、怜悯心;‘礼’是点缀人生的色彩,就是要有教养,守规矩、懂礼仪。听众陈女士听了颜教授的讲解后感触颇深:“《论语》中的许多看法观点,对于管理人员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自己的许多工作伙伴和同行都从国学经典吸取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
市民孔敏女士是“文学生活馆”的忠实听众,在参与品读与鉴赏的过程中,她受益匪浅。在听完了《悲惨世界》的讲座后,孔女士自发完成了原著的通篇阅读。不止如此,她还完成了与之相关的法国作家雨果和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多本经典作品的品读。孔女士说:“经典讲座、作家讲堂给我打开一扇全新的窗口,让我不仅能感受到美好的文字、文学,我还会被引领着进入深邃广袤的思维空间。”
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孙美娟在听完国家玮“鲁迅精读”讲座后,想重读一遍《伤逝》。“国家玮老师有一种风趣、幽默的个人魅力,又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尤其是他对《伤逝》的解读,独辟蹊径,是我以前没有接触到的。”
在文学生活馆的课堂上,文学典故不是枯燥的史料,科学知识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能够让大家可思、可感、可想的“鲜活”形象和趣味十足的故事。
2019年初电影《流浪地球》热映,不仅掀起科幻作品阅读热,更激发起普通读者对物理学、天文学知识的兴趣。为此,文学生活馆开展“走近科学”系列讲座。第一讲邀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双南教授解读《流浪地球》的科学与审美。张双南教授就诸如“地球为什么要流浪、为什么要点燃木星、有没有技术可行性”等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科学化、通俗化解释。讲座结束后,在山东地矿局工作的陶文琪意犹未尽:“张教授不仅是物理专家,还是美学家,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谈美的内在规律,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从科研反哺教学到学术反哺大众,经过六年发展,文学生活馆已经成为山东大学重要的文化品牌,也是全国高校第一家集学术调研平台、通识教育品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校园公共文化空间于一体的独具大学人文特色的综合性创新平台。文学生活馆已完成2016年山东大学综合教改重大项目《文学生活馆:大学生文学素养教育平台》的建设,并于2018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梦冬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