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的年华 奋进的青春
你看,两头惟妙惟肖的雄狮在 神气十足地欢腾跳跃; 1000名师生在高唱国歌,无比震撼;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百人团体操在如火如荼地上演……这是2019年体育社会科学学院一年一度的花样运动会开幕式现场。
花样运动会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更重要的是其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花样运动会是体育社会科学学院的品牌赛事,学院将每年一届的“花样运动会”交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组织策划。组织策划者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大大提高了学生自身专业能力与文化软实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能够帮助村民成功卖出小米实现致富得益于大学时参与组织策划花样运动会的经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优秀毕业生 “小米姑娘”韩梦娇如是说。
花样的青春在努力奋斗中闪耀光芒
为了能够举办一个比以往运动会更好的、“不一样”的运动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组织策划者们聚在一起集体构思项目创意,讨论运动会可能会出现的突发状况,制定和规划详细的解决方案,准备和制作能够用到的道具……精彩的开幕式表演是大家反复排练的结果。为了练好团体操,无论天气是否恶劣,同学们每天早上6:30都会到达操场排练。在最后几天排练的日子里,每天下午同学们还要到操场加练。“有一天下午排练的时候刚好下雨了,但同学们还是风雨无阻的来到了操场加练”,花样运动会的一位主要负责人慈立昊感慨道。为了保证团体操队形,呈现出更好的效果,几位负责人在偌大的操场上贴了很多定位点,帮助同学们确定位置。但为了不损坏操场只能用胶带贴点。刮风下雨的天气使得大家辛辛苦苦贴好的定位点屡遭破坏,大家只能重复地贴点定位。工作虽然辛苦,大家却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
由于所有的事情都要在数周内完成,在昼夜奋战考虑策划的日子里,对于花样运动会的几个主要负责人来说,吃饭、睡觉都是一种奢侈。“因为时间紧迫,最后几天里我们改策划案、改秩序册改到凌晨是很平常的事”,主要负责人之一杨占亮说道。
不仅仅是学生如此,学院的领导老师也经常早早地来到现场了解和指导同学们的排练情况,有些老师家离学校较远,早晨五点多便要出门赶往学校。平日里,老师们对策划方案的进程也非常关心,经常与学生们一同讨论,对学生进行指导。可谓是“师生一心,其利断金”,在短短一个月内,公管专业学生如期圆满完成了花样运动会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举办花样运动会最根本的是需要资金支持。从第一届花样运动会到第十二届,学生们却从来没有用过学院的资金,都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来为花样运动会筹得资金。刚开始拉赞助时,学生们屡屡碰壁,经过千锤百炼,现如今学生们已经可以轻松与多家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甚至与部分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大大促进了学校与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
十二年持续创新打造专属品牌赛事
花样运动会自2007年首届举办至2019年已经延续了十二年,光阴飞逝,十二年的时间成就了一项品牌赛事的完美发展。
在最初的几年,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在花样运动会赛事承办上举办过数次竞标,各专业纷纷展示各自的策划专业方案,但最后都是由公管专业获得举办权。经过学院领导的仔细考量,最终,学院决定将此后的历届花样运动会的举办都交由公管专业负责。
花样运动会与普通运动会最大的区别便在于“花样”二字,花样运动会从开幕式到各个比赛设定,再到闭幕,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求与以往不同。因此,同学们每年都必须要变着花样儿的想新的开幕式节目,制定新的比赛规则。第一届花样运动会上,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各专业代表队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第二届花样运动会恰逢2008奥运年,为响应时代号召,开幕式节目与比赛项目都融合了奥运精神元素;第三届花样运动会开始,体育社会科学学院组成了教职工队;第四届花样运动会确定了“快乐运动,健康成长”的思想主题;第五届花样运动会以“走出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思想主题……今年的花样运动会契合时代背景,在开幕式和比赛项目中添加了不少中国优秀文化元素,可谓是精彩纷呈。
回望历届花样运动会,赛事结构越来越趋向于成熟化、正规化,主题特色越来越突出,创办水平越来越高。开幕式从单一的社团表演到大规模团体舞蹈表演,别具一格的方队出场方式,精彩纷呈的比赛项目,多渠道的赛事宣传,学生参与度的提高,都彰显着花样运动会的进步与成长。
花样运动会是体育社会科学学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而衍生的体育赛事,是一项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赛事活动。该平台为学生创造了实践机会,锻炼了学生的策划、沟通、创新等综合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学院打造的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会实践的“三有一会”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重要平台。
“党建+”模式为学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花样运动会是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党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典范。多年来,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在以党建为基础的发展中不断开拓创新,开创了“党建+”人才培养模式,使党建与教学、科研、育人相结合,推动了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各项工作的整体发展进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平台建设、训练竞赛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教学科研方面,张志勇教授申报的“基于体育促进的积极健康社会生态系统建设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实现了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零的突破。除此之外,体育社会科学学院教师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5项,省部级课题13项,厅局级课题27项;在研山东省哲学社科项目立项2项,教育部立项课题1项;获山东省高校体育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3项;成立了2个校级科研团队,承办过4次山东省社科论坛。发表各类科研论文50余篇。本科生获国家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立项9项。2018年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个人一等奖16人次,二等奖19人次,三等奖21人次;获团体成绩一等奖32人次,三等奖24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州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机器人运动大赛上,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包揽了机器人障碍赛的冠亚季军,而在之前的第一届全国机器人运动大赛中,获机器人障碍赛项目全国冠军,并荣获山东省体育协会颁发的 “机器人运动特殊贡献奖”。在第七届“山青杯”青少年户外运动挑战赛上,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学生组成的代表队以较大优势战胜了包括北京体育大学代表队在内的众多参赛队荣获冠军。此外,在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策划大赛上,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学生获得2个第三名。
“我们的领导班子一直都非常注重团结,能够凝心聚力,在工作中也都相互帮助、相互补台;我们的老师都很认真努力,无私奉献,师生关系融洽;我们的学生也都积极向上,好学奋进,所以学院呈现出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殷善兵自豪地说道。
同时以党总支为中心,大力培育“双带头人”,即在党建工作上与业务工作上都要有所成就。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马玉华便是首位“双带头人”,她积极推动学院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她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为体育社会科学学院的发展贡献力量。未来,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将会推出更多“双带头人”,致力于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带动全院师生团结奋进,共谋发展。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目前,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在党建引领下,正在谋求新发展、新突破,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