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为助推中俄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本报讯 6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接受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仪式并致辞,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仪式并陪同参观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对华合作展览。其中参展图书、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所发现的古籍珍本《铁冶志》(复制本)被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作为礼物赠送给习近平主席。
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编目合作专家、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德米特里·马雅斯基(MaiatckiiDmitri)副教授为习近平主席讲解了参展图书。
据德米特里副教授后续介绍,对华合作展览的参展图书包括由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翻译并在俄出版的不同时期的书籍。其中的《铁冶志》为明代傅浚所著,是公元16世纪初一部有关金属冶炼方面的珍稀抄本,由一位中国收藏家赠送该校。
19世纪起,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即开始收集研究汉籍,并通过来华学者、传教士有计划地购买汉籍,作为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目前,该校所藏汉籍约2500部,其中不乏珍善本,是俄藏汉籍复制回归工作的重要阵地。“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与该校东方学系合作,多次派出专家队伍赴该校从事工作,现已完成对这些汉籍的鉴定和编目。
汉籍是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俄罗斯所藏汉籍总量巨大,其中包含山东海源阁旧藏等稀见珍本,是文献学、汉学研究的一座富矿。“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实施以来,与俄罗斯学界互动密切,先后与俄罗斯国立图书馆(莫斯科)、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等藏书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汉籍编目、复制工作,并与莫斯科大学联合开展“俄罗斯汉学学术编年”研究。相关目录、珍本影印、点校整理及研究论著将在近期陆续推出。
2017年4月,山东省委宣传部与山东大学联合启动“全球汉籍合璧工程”。2017年4月21日,李克强总理到山东大学考察,对正在实施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给予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批示。2018年12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联合发函,正式将“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同时通过了《“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实施方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郑杰文任该工程首席专家。(刘端 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