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思政课质量提升攻坚战

近年来,各地高校纷纷出台政策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但“思政课建设”依旧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大学思政课“一座难求”,有的则不温不火。的确,地域、师资、设施及生源等方面的差别,是造成思政课发展建设不均衡的原因。但要打赢思政课质量提升攻坚战,最关键的还是要找到思政课正确的“打开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六个要”“八个统一”的要求,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让我们找到了思政课正确的“打开方式”。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从学科性质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人。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标准,将师者、学者、思者的“大爱”情怀融贯到每一堂课中,以自己的真爱、真知、真思,感染、激发、引领学生,打造“知识、思想、真理”同传播、“灵魂、人生、态度”共塑造的思政课。

当今大学校园中,学生主体是“95后”“00后”,这一代人获取信息的能力强,他们敢于追梦,勇于设问,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很好奇,这也对学校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喜爱的思政课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敢于直面难点痛点焦点,不讲虚话套话,真诚和学生做知心朋友。在笔者看来,与学生“对话交心”比“单一传授”更贴近教与学的关系。只有老师走心,学生才会入心,才会让学生对思政课有期待、有思考、有回应、有提高。

思政课有一部分内容在讲历史,但老师不能就历史讲历史,而应结合当下热点事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统一”要求,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让思政课“有知有味”。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处理好“教与学”即主导与主体、灌输与启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教学特色上处理好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关系。

“思政课讲文化,体育老师来上”,这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尝试。该课程以“解读中国人文传统,传递中国人文精神”为主线,直面青年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和焦点问题。当课堂开始时,学生们惊呆了。原来走上讲台的是体育老师,讲射箭。从“巫射四方”谈中国古代射箭运动起源与演变;从“育人之射”说中国传统射箭教育价值的形成。何谓君子之争?如何“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一张弓,一支箭,便是中华文化。

思政课是学校的“铸魂课”,作用不可替代。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人人有责。更应该建设好包括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党政管理干部队伍、教学科研工作队伍在内的大师资队伍,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合力。

今天,打赢思政课质量提升攻坚战的“冲锋令”已经下达,我们应当扛起使命担当,接受党和国家交给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全面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授课水平和实际功效,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