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来自星星的孩子”圆一个就业梦

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爱星”大龄自闭症患者帮扶志愿服务队

    3月28日上午10点,在青岛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小班长”陈星星(化名)脸带微笑,手指灵巧地制作一朵朵手工花。这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二个年头,这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成年“孩子”,从两年前需要家人辞职照顾,到现在像正常人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可喜的转变背后,离不开一群名叫“爱星”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们的热心帮助。

  帮助“孩子”融入社会

  今年24岁的陈星星,家住青岛市市北区,很小的时候就被诊断为自闭症患者,固执,行为刻板,情绪狂躁,严重时,甚至会把自己啃咬得鲜血淋漓,妈妈为了照看她,甚至辞掉了工作,时刻跟着她,一家人每天都活得胆战心惊,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2017年8月的一天,一个名叫“爱星”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通过青岛市残联联系上陈星星的家人,了解情况后,提出要为陈星星找一份工作,让她脱离被“圈养”的生活,在工作中获得自己的幸福感。这让一家人简直有点不敢相信。
  “爱星”大龄自闭症患者帮扶志愿服务队是由我校6名大学生发起、现有39名成员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他们从调研自闭症患者开始,逐渐向帮助大龄自闭症患者就业方向转变,两年来已经帮助3名大龄自闭症患者成功实现了就业。
  自闭症患者被人们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陈星星是“爱星”服务队第一个决定帮助就业的大龄“孩子”。
  “我们一开始只是想简单地对自闭症‘孩子’进行调研,但是看到‘小班长’的不幸遭遇后,我们觉得应该努力用我们的力量为这一群体做点实事,经过讨论后我们认为最好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就业。”志愿服务队队长、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2016级大学生陈阜斌回忆。
  志愿服务队首先开始了解青岛市相关的就业政策和能够接收大龄自闭症患者就业的单位,先后走访了多家辅助性残疾人就业机构,并最终选择了适合大龄自闭症“孩子”就业的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就业中心主要面向青岛市市北区范围内的精神残障人士,为其提供就业机会。
  当陈星星全家知道有这么个机构接收陈星星就业的消息,都高兴极了,但当他们又听说这个机构还有一条“有暴力倾向的人不予接受”的硬性规定后,眼看有了希望的一家人顿时又泄了气。
  “当看到陈星星爸妈充满希望的眼睛一下子黯淡下来,我们心里也很难受”服务队另一名成员、勘查技术与工程2016级大学生高旻和同学们当即商量,无论如何也要克服困难,减轻陈星星身上的暴力倾向,让她能够被就业中心接受。
  然而问题的解决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刚开始“小班长”根本不理会志愿服务队成员,烦躁的时候甚至会赶他们走。
  对此,志愿服务队为陈星星量身定做了一张“康复表”,通过教授一些互动性强的歌曲、陪伴她一起看书、和她一起玩游戏、鼓励她说话并对她的进步给予表扬等方式,逐渐和陈星星建立信任。
  “她的年龄比我们大,但她真的就像一个跟自己怄气的孩子,你耐心地去陪伴她,鼓励她,她就会和你很亲近。”高旻说,不会系鞋带就一次次地教,害怕上公交车就牵着她的手带她慢慢克服……服务队用课外时间一次次奔走于学校和陈星星的家,用耐心和爱去让她慢慢敞开心扉。
  久而久之,陈星星开始接受志愿服务队成员并慢慢信赖他们,身上的暴力倾向也慢慢减轻了。志愿服务队队员与辅助性就业中心负责人协商,让她跟着一起工作一段时间,视情况来决定她能否在就业中心工作。
  “看着她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心里又开心又有担忧,担心她表现不好,不能留在中心工作,但是她表现得出乎意料的好!”高旻感到伙伴们的一番努力没有白费。
  “陈星星适应得很快,她很喜欢别人夸奖她,也有一点‘争强好胜’,我们为了鼓励她,让她担任就业中心的小班长,做了小班长后她的手工活也做得更快更好了。”就业中心负责老师邹红笑道。目前,陈星星在就业中心工作得很开心,还交了一大帮好朋友。
  与“小班长”的“争强好胜”不同,另一名受到“爱星”志愿服务队帮助的自闭型“孩子”姜文龙(化名)今年23岁,性格温和,不爱说话,却很喜欢问别人的电话号码,看见自己喜欢的人不由分说就会上去拥抱别人。这些行为让他父母为之担忧,只能让他待在家中。
  服务队员去到他家的时候,他不肯让父母开门,对陌生人的恐惧让他死死抓着门把手。“当时他对我们很抵触,根本不愿意见我们,或者就是在一边一句话也不说,就盯着你看!”
  接触时间久了,志愿服务队队员发现,姜文龙对数字极其敏感,看过一次就能过目不忘,发现了他的兴趣点,队员们就会和他玩数字背诵的游戏,并且给他鼓励和表扬。
  “第一次听他背诵的时候我很震惊,那是他第一次说那么多话,我当时眼泪都流出来了。”姜文龙妈妈说道。鼓励与赞扬让姜文龙慢慢地打开了自我世界,愿意和别人交流。
  初步的帮扶成功之后,服务队联系辅助性就业中心,陪着他适应中心里的群体生活,直到他能够和中心里其他的大龄自闭症患者融洽相处,能够快乐地工作。
  像陈星星、姜文龙一样得到“爱星”小伙伴们帮助的大龄自闭症“孩子”还有王继鲁。今年26岁的王继鲁(化名)热爱表演,志愿服务队通过陪他共同表演、和更多一起玩耍等方式,引导他融入社会。

  让爱心传递经久流长

  “爱星”志愿服务队的青年大学生们在帮助一个个大龄自闭症“孩子”找到工作,获得幸福感的过程中,自己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充分体会到了帮助别人、奉献青春的快乐和担当。
  “和他们在一起时你会变得很纯粹,不需要去猜测他们快乐与否,因为他们所有的情绪都很鲜活。”高旻觉得和这群孩子一起,也是一场自我的不断成长和升华,这代表了志愿服务队员们的普遍感受。
  服务队队长陈阜斌,是一名预备党员,在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自己的能力和思想境界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志愿服务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反而把帮助别人的快乐化为努力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不仅成绩异常优秀,今年总学分成绩位列专业第二,先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等9项奖学金,而且钻研科学,以第一作者发表了3篇国家级期刊论文,拥有1项国家级软件著作权,2项专利。2018年,他还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参加第73届联合国大会。
  为了把“爱星”大龄自闭症患者帮扶志愿服务队的志愿服务精神进一步发扬下去,2019年3月22日,世界自闭症日前夕,我校在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正式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让更多的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者参与到帮助自闭症患者的队伍中来,和更多的自闭症“孩子”建立长期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力求让更多像陈星星、姜文龙、王继鲁一样的大龄自闭症“孩子”走出家庭,去获得一份工作,融入这个社会。
  “播种近两年,今天终于开出了花,以后还会结果、根深蒂固。”陈阜斌动情地说道,作为服务队第一批老队员,他记得近两年来所有的汗水与喜悦,“我们一直有源源不断的新力量汇入,一开始的6个人,到现在39个人,乃至将来更多人的志愿服务队,正汇集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让‘来自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
  “让爱传出去,那前方漫漫人生路,有你的祝福,没有过不去的苦”,在我校与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的志愿服务基地揭牌仪式上,40位自闭症“孩子”表演起了手语舞,在令人动容的歌声里,这份爱将抵达更多人的心田。

通讯2的图.jpg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