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工程让教师告别“表哥”烦恼

     “这次岗位聘任,来自人事处的基本信息、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的教学数据、科技处的项目和论文,全部自动导入表格里,我们要做的就是核对一下。”像石油工程学院教授董长银一样,从今年开始,广大教师将告别被戏称为“啰嗦表哥”的填表工作。这一变化得益于在推进学校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跨越中一项具体的工作——建设教工个人信息中心,简称“一张表”工程。

  近年来,在职称评审、岗位考核和聘任、导师遴选、学科建设、专业评估等工作中,广大教师要填写大量表格。“老师们是烦透了!每年要填各种表,来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格式、不同的要求。”董长银表述的“烦恼”,很多教师深有同感。

  “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生态,构建和完善公共数据平台,实现学校基础数据共享与交换,打破‘信息孤岛’,消除‘数据烟囱’,解决‘一张表’问题,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提供高效便捷的支撑和保障。”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会上,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华东专门就“一张表”工程进行部署。

  2018年以来,学校以岗聘工作为抓手,强化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进“一张表”工程。通过数据治理、数据共享和交换等手段,长久、在线实现师生在填写相关表格时“一次录入、共享互通、重复使用、自动填充”。

  “大数据时代,数据只有共享与应用才能体现价值。‘一张表’工程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电子档案盒,最多填一次。”信息化建设处处长郝志杰介绍说,“一张表”工程对人事、教学、科研等数据做了高度集成,切实减少了老师填报的数据量。在今年的岗聘中,全校共采集203287条数据,减少了教师填报工作量和审核工作量的76.98%,“这是第一次补充未采集信息,今后填报的比例会越来越低。”

  “一张表”工程受到教师广泛好评。化学工程学院教授蒋文春对“一张表”赞赏有加,“更加快捷高效,老师要做的就是核对。整个工作简化了程序,保证了材料的真实性。”

  “基本信息以及科研论文、项目、专利、授课情况、毕业设计、奖励等信息,都可以从系统中获取。”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副主任陈鸿龙副教授,在自动化专业评估时再也不用像往年一样让每个老师都单独报送信息了,“大大省去了向各个老师收集信息的中间程序,来自系统的数据更规范、详细、真实。”

  “‘一张表’工程仅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缩影,我们将通过信息化五大工程,实现智慧型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公共服务、决策支持,实现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跨越。”刘华东说。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