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我在处 便是济大

访济南大学95届优秀校友李玉如

“坐在观礼台上,我的心怦怦直跳。阅兵仪式开始的那一刻,我仿佛融入了母亲的怀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温暖和幸福。”李玉如感慨地说道。


李玉如是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95届的毕业生,现任山东菏泽扶贫办副主任,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今年的国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被国家邀请为国庆阅兵仪式的观礼嘉宾,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联欢活动。凡我在处,便是济大。多年来,李玉如校友一直用“艰苦奋斗、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济大精神激励自己,时刻体现着一名优秀济大人的精神。


一名合格的基层干部


2011年,李玉如校友担任菏泽董口镇党委书记,董口镇属于黄河滩区乡镇,土壤瘠薄,虽然离黄河较近,但有一半以上村庄用不上黄河水,基本上靠天吃饭,青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是老弱妇孺,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8796人,其中一半以上是超过60岁的老年人。


2015年11月23日,李玉如在一户贫困户家中走访时发现,院落西侧有一处用废旧物料搭建的“小窝棚”,大约10平方米,中间有一个煤球炉子,8位老太太围坐在周围,每个人前面有一筐头发团,这是人发加工的原材料,每人撕一天能挣13块钱左右,一月能挣三四百元。从那天起,“小窝棚”一直在李玉如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有了“扶贫车间”这个思路,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就可以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为解决资金问题,他几乎踏破了市县财政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门槛。资金凑齐后,李玉如白天黑夜盯在工地上,挨个村跑,挨个车间看。


2015年到2016年,经过2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镇建立起33个扶贫车间,共吸纳和辐射带动500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员在40%以上,他们每人每天有20元到80元不等的收入,全镇两千余名贫困人口通过扶贫车间实现了增收脱贫。扶贫车间“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经验和做法,迅速在全国得到推广。李玉如校友也因此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一名不忘初心、真抓实干的党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李玉如校友不忘初心立志要把贫困山村建成“美丽乡村”。


李玉如出生在农村,参加工作以后就在乡镇基层摸爬滚打了二十多个年头,对农村、农业、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表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他作为一名党员一生的夙愿和不懈的追求。


目前,“扶贫车间”经验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在山东省就已建扶贫车间5700多个,43万名群众实现就业,带动9.8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开展“扶贫车间”前期,李玉如组织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在全镇开展了“大调研、大走访”活动。他本人在95个自然村逐一召开座谈会,和贫困户面对面交流,和用工企业一次次对接,撰写笔记126篇3.2万余字。


李玉如校友作为一名党员,他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农村这片土地里。记者近期采访他时,他正在开主题教育会,已经一个星期没有踏进办公室了,这一周来他在各村走访,寻找合适的项目,检查各地的“扶贫车间”。他访贫问苦,真心为民,务实作为,创新进取,为了扶贫车间的健康发展而殚精竭虑,继续奔走在田间地头,他说:“打赢精准脱贫这个攻坚战,希望在前头,路要坚实地走,我一直在路上。”


不忘初心意味着奉献如常。奉献也是牺牲。理想唯其远大,需要牺牲眼前;事业唯其为公,需要牺牲“小我”。2014年,李玉如被查出患有脱髓鞘性脊髓炎和动脉夹层破裂症两个致命的疾病。在接受治疗出院两个月后,李玉如便忍着病痛,立即回到工作一线。他说:“生病时,看着年迈的父母,多病在身还要照顾我,看着女儿成长我却不能去关心她,我也很愧疚。可能在妻子和女儿眼里,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但我自认为我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我始终有一个梦想,就是在那片生我养我的地方,土地肥美,风调雨顺,庄稼繁茂,五谷丰登,父老乡亲告别了贫困和疾病,都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我将为了这个梦想不懈努力。”


一名优秀的济大校友


李玉如校友是土木建筑学院建10班的毕业生,当时他的班主任就是现任土木建筑学院党委书记栾志强。栾书记说:“我就带过他们这一届毕业生。当时李玉如是班长,很能干。现在与班里的每个同学都有联系,个个都很优秀。”李玉如第一时间就把观礼的喜讯和观礼的感受,传给了班主任栾志强老师。他已经习惯于把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困惑和成绩与栾老师诉说,他说自己获益最深的就是来自栾老师的指导和开导。


李玉如校友深爱着母校,因为工作关系,只要来到济南,就要来母校走一走。上次路过,尽管病还没好,他还是坚持下车拄着拐杖,绕着曾经的宿舍楼转了一圈。2017年9月,李玉如把他唯一的女儿也送到了济南大学,他的女儿成绩不错,因为对母校的热爱,李玉如决定就让她来济大。他说:“我相信在这里成长,女儿可以变得更优秀,我相信我的女儿,我更相信我的母校。”他的妻子苏玉民也是济大校友,这一家三口都成了济大人。


李玉如回忆起以前上学的时光,有件事影响至深。毕业的最后几天,系里组织了一次植树活动,就在迎旭桥的南头西侧,当时的系主任李秉章老师和他共植一棵树。记得当时那棵树苗又弯又弱,他想换一棵,李秉章主任却说:“不用换,只要成活慢慢就会成材。人大心开,树大自直。”这句话一直影响和鼓励了李玉如24年。人如一棵树,只要扎根成长,向土地汲取营养,不断修枝打杈,定能长大成才。李玉如说,毕业后,他回去看过这棵树,果然长得粗壮挺直了。


济大是青春的热土、人生的起点。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济大人留下了青春无悔的记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永不磨灭的影响。


作为济大校友,李玉如想向已经毕业现在奋斗在基层工作的校友们,和即将选择基层岗位的校友们说几句话:每一个毕业生,都是一粒粒种子,会随风而去,有的落在山涧,有的落向贫瘠的土地上,无论落在哪里,都要生根发芽。人生如草,风吹不跑、雨淋不倒,扎根就好。即将毕业的学生,有的读研读博继续深造,有的留在大城市,而更多的会面向基层。对于回到基层的同学,希望沉下心来,埋头苦干,把根扎深扎密。人真的需要在孤独中积蓄力量,熬过一段不为人知的艰难岁月,然后就像火车驶出隧道,温柔和光阴一下子扑面而来,你会发现原来世界,可以如此美好。


光阴荏苒,春华秋实。七十余年来,济南大学所走过的道路是历届济大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之路,也是一代代济大学子磨砺才智、刻苦成才的成长之路。无数的企业精英、成绩卓著的优秀学者、甘为人梯的教育名师从这里诞生,更有无数校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江湖夜雨,荣辱与共。一代代的校友是母校的宝贵财富,更是母校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他们的追求让我们倍受感动,他们的精神让我们倍受鼓舞,他们的成功让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让我们秉承“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期盼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凡我在处,便是济大!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