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热血铸青春
访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三军仪仗兵政法学院齐志良
10月1日上午10:00整,无论是在机场即将出行的人,还是在图书馆勤奋学习的人,还是在家中享受惬意的人,都默契地停下忙碌的脚步,专注地看着屏幕前的阅兵仪式。随着响亮的炮声,中国人民解放军迈着坚定的步伐进入阅兵会场。三军的仪仗兵,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在这个方队里,有一位军人来自我们济南大学政法学院,他叫齐志良。
齐志良,河北邢台人,2016年9月考入济南大学政法学院,2017年9月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参军的号召,应征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在部队服役期间,他执行仪仗司礼任务120余起,包括迎送外国政要、机场礼宾、献花标兵、旗队、每月一日大升旗等,荣获“优秀义务兵”称号。同时,齐志良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作为仪仗方阵的一员,和战友们一起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2019年10月,他服役期满退役复员,回到熟悉而又亲切的济大校园。
不忘初心 为理想奋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初入大学的齐志良,虽然也曾懵懂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但他从未忘记成为一名军人的初心。那颗似火般但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爱国心驱使他加入了学校的国旗护卫队,在和部长荆涵一起把被风吹到树上的国旗拿下来时,荆涵严肃地说:“无论何时,国旗都不能落地”,这让齐志良明白了护卫队对国旗的守护职责,对国旗的尊重,对国家形象和尊严的维护。看着在风中自由飘扬的五星红旗,一直渴望收获战友情的齐志良,再次燃起了当兵的梦想。“我要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不是口号,而是青春的呐喊,这是热血青年的志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在年轻的时候选择奋斗,选择实现自己的理想,选择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用和同龄人不同的方式为国尽忠、报效祖国,让青春无悔,让热血燃烧,这便是齐志良的初心。
“在决定做一件事之前,要想好怎么正确客观地对待它,天无绝人之路,但不要因为留有后路而停止奋斗,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有力的话语,坚定的目光让笔者感受到齐志良身上理性、淡然的君子情。
但只有目标,不去实干,梦想也会变成空想。怀揣着对部队的热情,齐志良抢着做脏活累活,积极表现自己,很快他当上了预备役班长。“不要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低调做事,比你厉害的很多”,淡泊名利,深藏功与名,这便是君子谦逊的品格。
重情重义 为集体争光
入伍后会进行六个月的新兵训练,而体型微胖的他在体能上远远落后他人。因此,在第一次全新兵连的考核中,齐志良拉了班级的后腿,“我为整个班抹黑了”这个想法像越缠越紧的藤蔓禁锢着他的心,深深的愧疚感让齐志良决定利用休息时间给自己加训。烈日当空,湛蓝的天空下陪伴他加训的是寂静辽阔的场地。而第二天,班长陪他去跑,第三天,全班战友陪跑。这便是最真挚的战友情,在任何一个人掉队的时候,不抛弃、不放弃,而是拉着、推着他前进。只有长久相处并且共同经历过磨难,才能毫不犹豫地把后背交给对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集体遇到难关时,是需要大家共同克服的。第二次全连考试时,他没有再给班里抹黑。在他看来:人是社会性动物,无时无刻不处于集体之中,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要有集体意识,要富有责任心,你只有为集体争光的义务,没有为集体抹黑的权利。自2018年1月1日起,国旗护卫队和礼炮中队划归仪仗队,齐志良多次参与了每月一次的大升旗任务。无论寒冬酷暑,每次升旗的时候,天安门广场都会聚集成千上万的观礼人员,他们手中高举五星红旗,和着军乐团的音乐齐声高唱国歌。国旗与红日共升,国歌与朝霞相映。面前冉冉升起的是革命先烈鲜血所染红的国旗,脚下是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祖国大地,身边是自五湖四海而来同怀一颗中国心的同胞,每当这时他都十分激动。“为我的祖国自豪,为我当初的选择骄傲。”
艰苦训练 为受阅骄傲
接到70周年阅兵这个任务时,齐志良面临着考军校还是阅兵的抉择,在慎重的思考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考学。在他看来,70周年的大阅兵,当兵十年才能遇到一次,这是很荣幸的事情。
阅兵准备前期进行五加二,白加黑训练,繁重的训练让他负伤累累,他视网膜轻微脱落、眼睛散光、腰间盘突出,但再多的困难都没有打击他训练的热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烈日酷暑,炙热的土地上站着一排又一排挺拔的身姿,他们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湿透的衣服、倒出汗水的马靴是他艰苦训练的见证,那一双双穿坏的结实的马靴是他奋力训练的证明。在部队,必须经历苦累关,要学会吃苦,敢吃苦。
到了阅兵那天,为了以最完美的状态接受国家和人民的检阅,齐志良和战友们顾不得吃一口饭,喝一滴水,长达四十五秒不眨眼。步伐一致,整齐划一,昂首挺胸,配合默契。那一刻,他们带着十四亿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走过了天安门,向全世界展现中国风采。
珍惜生活 为真情感恩
“在部队这几年,我学会了感恩和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我的贵人,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我不可能实现军人梦。”简单而质朴的话语,表达了齐志良最真挚的感激之情。感恩父母,是他们含辛茹苦将他养大,让他拥有为国奉献的能力,支持、尊重他的每一个决定,包容理解他;感恩学校,是学校老师的悉心的培养,才让他有能够为国奉献的能力。学校积极宣传大学生入伍政策让他能够了解具体内容,坚定了入伍的信心。学校组织的入伍前培训更是让他可以更快的适应服役生活。学校罗良鸿老师和晁素娜老师对他的无私关怀和热情帮助让他更加安心的在部队服役;感恩部队,为他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让他有实现军人梦的舞台。感激朱广宇班长、孔德玺教导员等人对他的教导,与他们相处的时光值得他铭记一生。“自古忠孝难两全”,人生最美好的两年,齐志良献给了国家,但他愧对于父母家人,不能亲自照顾生病的母亲一直是他最深的遗憾。
告别军营 书写新篇章
“情到深处泪自流”,入伍两年后,五点半的凌晨,齐志良默默离开部队。在即将出发的车上,他与门口最后一班哨的老兵隔窗对视,相互敬礼,一滴眼泪从眼角滑落,看着渐行渐远的部队,泪水越来越多,渐渐的,打湿了双颊。刚刚回到学校,已经好久没有学习课本知识的他在学习上有些吃力,而自由又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也让他感到陌生。
但是齐志良对未来做好了规划:首先,要保持优异的成绩,为今后考研做准备。其次,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部队这两年锻炼了齐志良的政治品格,牢固树立了其对党的信仰,保持军队优良作风,退伍时那响彻四海的“若有战,召必回”将永存于心。
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坚定信念铸就了齐志良博大的胸怀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军营教会了他太多东西,让他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责任肯担当的坚强战士,这便是“浓浓的爱国情”。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入伍参军是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是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贡献。无论是手持钢枪在营为兵,还是畅游书海在校为生,都是青春路上的追梦人,都是新时代的奋斗者,惟愿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美好未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