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
雨水滋润麦田、微风拂去热意、雪花装点冬景…却没有人将这些称为奉献,不仅是因为它们没有感情,更是因为对自然而言这些事不足挂齿。奉献,即为恭敬地交付、呈献珍宝,或物或情,以润泽众人,这是人类的一种特别的崇高的情感。
近日,一张照片在网上流传:玻璃柜里的两具安静的骨骼相互依偎,他们是无偿捐献遗体的神经外科教授李秉权,和追随他的妻子、作为妇产科教授胡素秋,两旁书曰:献身医学,敬畏生命。斯人已逝,却是精神的永恒。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生,2018年感动中国的马旭夫妻,为家乡捐赠一千万,并决定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在这特殊的行列里,还有许许多多普通却思想开明而高尚的捐献者。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古代,人们认为身体来自于父母,自己不可随意决断,以至于当年曹操犯错割发,有自裁之意。不要说什么富贵人家,哪怕是平常百姓家有丧事,也要大张旗鼓,铺开排场来宴请街坊亲戚,以示对其感情深厚。时至今日,中国人早已不再拘泥于裸露部分身体,去尽情地享受理发按摩。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身体依然十分私密,有哪里不完美,有哪里残缺,依然需要遮掩。
看淡外在的人、意外死去的人、身患重病的人……即使愿意捐献器官来帮助别人并延续自己的生命,也鲜少有捐献遗体者。想一想吧,死后你躺在冰冷的台子上任人打量、解剖,他们又会说些什么?这该是什么场景啊!虽有言曰,身后事不必再管。可仍活着的人又有几个可以坦然面对。即使再也看不见人们的目光,听不到人们的话语,感受不到冷暖,可这种恐惧在生前是完全可以想到的。所以,每一个捐赠者都应该因他们的奉献而赢得尊重。
奉献,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词语,蕴含着虔诚和温度。关心他人,做力所能及的小事,这样的爱让我们感动,而面对捐献遗体这样无私的大爱,我们感受更多的是震撼。当昆明医科大学的学生来到生命科技馆,看到这静静而立,以生命守卫医学的夫妻,心中不可能没有波澜,这颤动或许微小,却悠久绵长,潜伏于心底,激励学生们攀登医学这座大山。或许在将来的某天,也会给予他们勇气去做相同的决定。
奉献不止是个人的伟大,也是集体的荣幸。中国人,尤其是古代士人,都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激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惦念;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定。为道义,为大众,为国家甘愿将一生投入。在今天,这样的奉献更多地脱离了名利,老一辈的科学家、医者、学者热爱着这片土地,热爱这属于人民的中国,他们拼命研究,不顾身体,竭力思考,有的甚至隐姓埋名藏身大漠,成了邻居口中的“不孝子”,这不再是为了千百年来儒家强调的教育和对君主的忠诚,而是为了谋求更多人的幸福,让自己的祖国可以傲立东方,不受欺辱。
不必为逝去叹惋啊,当年苏轼于赤壁,慨叹曰:逝者如斯夫,而未尝往也。当一个人死去,他的一切并不代表着消失,而一个人的死去,也不会阻挡他精神的延续。正是因为有一代代人的接力,一代代人培养的信仰,今天我们的脸上才有了自信而骄傲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