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趁年轻 ——由中秋月光说开去
中秋节,是中国人望月怀远的日子,“秋景今宵半,天高月倍明”等等,清词丽句,多不胜数。月亮与中国古代教育也有不少的关系。过去的学校在初一或十五的朔望时分,都要举行一定的礼仪;明清五百多年间,科举乡试第三场必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举行;重视教育的中华古人曾经留下许多借着月光读书的故事……
大家熟知“囊萤映雪”的典故。所谓映雪,便是借着月光照在白雪上的光亮来读书。在没有电灯的古时候,夜晚照明是一大问题,穷人家孩子点不起油灯,于是就有了“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为什么那么困苦还要读书?因为读书是平民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有的时候甚至是实现向上流动的唯一途径。厦门大学的经典建筑中就有“囊萤楼”和“映雪楼”,寓意学子勤奋读书。
中国古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读书,也就是受教育的作用。因为当时“读书”概念基本上等同于现在“受教育”的概念。王安石《劝学文》说:“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所谓贫者因书富,也就是通过受教育脱离了贫穷,而“富者因书贵”,则是读书做官成为贵人,我们也可以理解成读书变化气质,变得更有教养,或者说博雅气质。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报告,题目是《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在宋代,已经广泛流传宋真宗的《劝学诗》,到今天大家还熟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你看,这不就是传统社会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么?
读书要趁年轻。古诗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里也是将时间比喻为流水,即“逝者如斯”的意思。青春逝去,永不再来,在适合认真读书的年龄,就应该认真读书,等长大后、毕业后,就很少能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了。现在入学的同学有些是本科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再考上硕士生,或是硕士毕业工作一段后再考上博士生的,相信一定有类似感受。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前半句点出为学之道,鼓励人们勤苦向学。后半句描述的是具体如何苦读诗书的场景,“萤窗”代表的是古人囊萤映雪或黄卷青灯寒窗苦读;“万卷书”则表明学问的高深,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所谓“卷”,即古代那种卷轴或线装书。而这种“萤窗万卷书”的感觉和心境现在已很难得。
有道是,“天道酬勤”,各位如果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认真读书,将来一定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