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说不练,身体却很诚实”的运动健儿
——记省运会田径项目大学生部团体第一龙岩学院代表队
简短说明
“嘴巴说不练,身体却很诚实”的运动健儿——记省运会田径项目大学生部团体第一龙岩学院代表队
(通讯员 魏燕玲 黄德民)10月28日,龙岩学院第三会议室里,一会儿哭得稀里哗啦,一会儿笑得前俯后仰,同学们穿着整齐干净的白色队服,“不顾形象”地接受着本报记者的采访。没有任何包袱,不受任何拘束,简单地说,“真实”和“友爱”是这个团队留给人的初印象。
这群同学们就是在福建省第16届运动会田径项目大学生部荣获团体总分第一的龙岩学院田径代表队队员。
在省运会上受伤的奇迈学院黄钰斌在队友的搀扶下一瘸一拐走进会议室。他在发言时说:“每次训练得很累的时候都在想,为了训练,球也没时间打,游戏也没时间玩,训练还这 这群同学们就是在福建省第16届运动会田径项目大学生部荣获团体总分第一的龙岩学院田径代表队队员。
在省运会上受伤的奇迈学院黄钰斌在队友的搀扶下一瘸一拐走进会议室。他在发言时说:“每次训练得很累的时候都在想,为了训练,球也没时间打,游戏也没时间玩,训练还这么累,明天肯定不去训练了!”这时,他的队友们嬉笑着调侃他,说:“每次都是嘴巴说不练,身体却很诚实!”其实,这句玩笑话也恰恰是整个团队的一种状态。
队员们在训练的感受中,最突出的一个字就是“苦”。化材学院陈海姝说,由于力量不够,教练让她每天坚持拖轮胎,瘦小的她本身力气小还要拖着重重的轮胎跑步,这是一件艰难的事;一边跑一边哭,一边哭一边跑,常常练得全身酸痛,甚至有时候训练完连走路都是困难的。
物机学院杨春雨是练习长跑的,她最怕的训练是压力量,力气不够,杠铃片总是扛不起来,扛起来的时候都是脸上挂满鼻涕眼泪的,每次压力量她都是忍着疼痛与恐惧艰难完成。师范学院林婕说,第一次训练做平板撑,手肘都被地板磨破了,流脓流了一个星期。“每个队员的身上都因训练有大大小小的伤,腰伤、扭伤、骨伤都是我们的‘家常便饭’”物机学院施腾程介绍,省运会比赛前,他脚伤发作,为了能够顺利参加比赛,还吃了加量的止痛药。
林婕回忆平时的学习生活:“同学外出游玩的时候,我在田径场训练;舍友在床上躺着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在琴房练琴;朋友们在打游戏的时候,我在做作业。经历了比高三还累的大一,渐渐地习惯了一切。”
“我们的队员们都不是体育专业的,先天条件没有比别人更好,很多人根本没想到会来练体育。”跳跃组教练武丽平老师介绍,田径项目训练除了跑还是跑,有些“好苗子”屡次劝说都不愿意来,或者有些坚持一下就走了,所以这些坚持下来的孩子们确实不容易。
刮风暴雨的时候,他们在训练;太阳曝晒的时候,他们在训练;寒假暑假国庆中秋,他们依然在训练。训练的力度与强度往往连他们自己都难以置信,身体上的疼痛与折磨让他们天天喊闹着:不练了,明天不练了,再也不练了!可是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又照常早早地出现在操场了,这就是他们说的“身体很诚实”。这份诚实就是他们内心真正坚持的那份精神以及与队友、教练之间的感情。
陈海姝说:“队友见过我最丑的样子,我们都有对方训练狂奔时的最丑表情包。”队友、教练的鼓励和帮助常常是大家坚持不下去的动力。
2017年,学校准备组队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参加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已经是大四的生科学院王青介绍,赛前有激烈的选拔,同学们都想去北方看看,去看看更大的赛场,因此每个人都很拼命地训练。但是这种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争夺,强劲的训练也无数次让他们想要放弃,一停下来这群队友就在面前喊:“鄂尔多斯,加油!”讲到这里,憋了很久的泪水终于涌出了眼眶,几个队友也低着头用手揩眼泪,那段回忆或许是她们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成长经历。
同样是大四的运动员李燕燕也坚定地说:“我之所以坚持着,是因为有我的队友和教练!”她回忆,在准备鄂尔多斯比赛的时候脚扭伤了,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做简单的训练,每天一大早,两个队友轮流从五楼将她背到操场训练,后来老师体恤她的辛苦就每天开着电动车载她去训练。每晚,队友都来到寝室帮她热敷。“在4×400米的最后一段,我很累很疼,我想就这样停下来不跑了,可是耳边全是教练和队友们大喊加油的声音,那时我哭着冲完了最后那段跑道。”在得知进了决赛那刻,几个女生抱在一起痛哭,是感动地哭、激动地哭、自豪地哭。
物机学院吴智鸣,1米88的身高,还不到130斤,他这样描述自己:一百多斤的杠铃扛在肩上,瘦得没有肉,杠铃好像与我的骨头是直接接触的,刺痛感很强烈。有一次,由于自己的疏忽,一百多斤的杠铃失手差点当头砸下时,是队友李燕燕在千钧一发的关头支撑住了杠铃,危险的时候是队友救了他!
“大学以来,教练们是所有老师中陪伴我们最多的人,是对我们最好的人”这是学生们对教练最深情的表白。资源学院陈平,在田径这条路上从大一坚持到大四,他感触最深的是教练的陪伴。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小武老师”的武丽平老师经常给队员们按摩,被称为“姥姥”的刘艳霞老师,为了照顾辛苦训练的孩子们,专门去向中医咨询最适合这群孩子们的“食疗”方案,然后经常自已花钱给队员们煲汤,完全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对待这些队员。陈海姝多次表示,“姥姥”对于她是知遇之恩。
教练不仅关心队员们的训练,而且还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队员们都记着“沙哥”李长沙老师的一句话:“田径方面的进步不应该成为其他方面退步的理由,在体育方面做得很好,在别的方面更应该比别人强。”教练们也骄傲地说到,这些各个专业的孩子们常常一起去图书馆学习,在班上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打一打,又要扶一扶,拉一拉”教练们看似严肃,心中却都装满柔情,为了帮助孩子们的训练,他们也常绞尽脑汁为他们设计最适合每个人的训练方案。队员们都说:“我们早已经把田径队当成第二个家了。”
这是一个集体的魅力,身体上的疼痛与艰辛经常让他们想放弃,但教练的关怀与鼓舞、队友的支持与帮助、自己一次次的突破与进步又一直紧紧牵引着他们前进。
“再痛再苦我们都会咬牙坚持,在学校里代表的是个人,在外面就是为了学校,即使是一分我们也坚持到底。”队员黄钰斌说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这个团队的故事很长很长,一次次比赛的背后凝聚了队员与教练们的默默奉献和辛勤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