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创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模式——
让“华文星火”加速燎原海外
寒假将至,考试之余,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专业2015级泰国留学生张志宏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将要进行的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2月2日至11日,张志宏和另外11名泰国留学生、3名中国同学组成的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团(泰国),将前往地处泰国与柬埔寨交界的四色菊府边远地区中小学,进行教授汉语口语、传播中华文化的华文教育专业实践活动。
这将是张志宏第四次带领实践团,到四色菊府开展此类活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倡议也强调,加强民心相通。而语言互通,是民心相通的前提条件。
如何培育、涵养一批通晓汉语,了解、认同中华文化的民心相通的使者,让中国故事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在海外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以“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的华侨大学的重要使命。
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中国教育部批准的“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华侨大学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积极招收海外华侨华人青年来校学习,也选派师生志愿者到境外施教,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和民心相通使者的培养等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特别是近两年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以专业特色为依托,以“服务学习”为理念,将中华文化传播与服务“一带一路”相结合,创新性地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假期回国社会实践模式,鼓励留学生假期返回住在国,深入当地中小学母校或熟悉的学校,展示在华留学期间所学文化知识、讲述留学中国的故事、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7年7月,泰国实践团在四色菊府PHU SING PRACHASERMWIFT学校举行实践活动开幕式 华文学院/供图
一个人和他的“汉语情”“华文梦”
说起华侨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假期回国社会实践模式的诞生,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即张志宏。
相比绝大多数学生,张志宏是特殊的,他今年38岁,有一个在上幼儿园的女儿。成为华大学生之前,他已经是泰国四色菊府的一名华文教师。“是汉语改变了我的命运。”张志宏说。
2001年,为减轻家庭负担,高中毕业的张志宏只身来到曼谷,在一家酒店当保安。那时酒店里来来往往许多中国人,他们“悠扬的语调像歌曲一样,抑扬顿挫,深深吸引着我”。“汉语”由此进入了张志宏的生活,他通过书籍、网络等一切能利用的资源自学,并于2004年成为四色菊府为数不多的专职汉语老师。
十年时间里,“当汉语教师,培养人才”成了张志宏最热爱的事情。为让尽可能多的孩子感受汉语的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常常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四色菊的多所中小学,“最多时一周就跑了13所学校,因为那里的学生太渴望学习汉语,而汉语教师却又太少了。”
2014年,张志宏得到来华侨大学培训的机会,期间得知了华文学院的招生信息。在父母的支持、妻子的鼓励下,2015年9月,35岁的张志宏告别年迈的父母、柔弱的妻子和牙牙学语的女儿,踏上了前往中国、前往华侨大学的求学路,立志“成为一名更好的华文教师”。
张志宏与泰国当地学生的合影 华文学院/供图
张志宏异常珍惜在华大学习的每分每秒。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只要一想到远在泰国的亲人和等着他帮助的学生,他的心中就又充满了斗志。而每当他通过网络告诉家乡的学生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们都表现出了羡慕之情。
张志宏非常希望远在异国的学生也有机会像他一样,到中国学习中文。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诞生:“我要利用假期,带着一批和我一样热爱中文、喜欢孩子的志愿者回到家乡,帮助更多的孩子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为他们的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
一个实践团和它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张志宏的想法得到华文学院的大力支持,华侨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团应运而生。
2016年暑假,张志宏作为队长,带着由10名泰国留学生和2名中国同学组成的实践团,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乡,与他的学生分享在中国留学的故事,教授他们纯正的汉语发音,带领他们亲身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年寒暑假,张志宏又带着实践团回去了,前后三次到四色菊府的10所学校开展了有关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实践活动。
据指导老师卢鹏介绍,“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团区别于以往的实践模式,它将专业特色实践与服务“一带一路”相结合,引导留学生从“传承”中华文化到“传播”中华文化。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开设中国语言课程,提高境外中小学生日常运用汉语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汉语的兴趣;二是传播中华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海外延伸,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分享留学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故事,增进境外中小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四是关爱贫困家庭学生,实施“成长向导计划”,鼓励留学生积极投身住在国减贫事业。
汉语口语课上,实践团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汉语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通过集体授课、分组讨论、生词游戏、情景剧等多种形式,调动和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老师带我们排练情景剧《华大学生游泰国》,‘你好!’‘再见!’‘多少钱!’等日常用语我就是在那时记下的,之后遇到中国人也能简单地聊聊天了。”时为四色菊府Thungchaipittaya Ratchamangkhalapisek学校高二学生的王慧珍说,老师们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上课方式生动活泼,让她喜欢上了汉语,梦想有一天能到中国留学。
印尼实践团成员为泗水当地小学生上中国国画课 华文学院/供图
中华文化课上,实践团将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剪纸、书法、脸谱、茶艺、武术等艺术形式带到学员们面前,剪纸的灵巧、书法的奥妙、茶艺的典雅、拳法的气韵等无不让学员赞叹。为营造学习汉语的氛围,实践团还在当地中小学布置“汉语教室”,用学生的书法、脸谱、剪纸作品等来装饰。“当我们第二次再到学校实践时,发现汉语教室还被完整地保留着,很是感动。”和张志宏一样,连续参加三次实践活动的泰国留学生李梅花说,“学生们对中国文化是真的很感兴趣,与他们相处的那份快乐与感动,让我更加坚定了成为华文教师的梦想。”
此外,实践团还排练《留学中国》小品,播放华侨大学宣传片,展示在中国学习的照片等,以轻松直观的方式让当地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中国;精心筹备由学员自主完成的中国文化展,向当地民众展示实践教学成果,学员们亲手制作的精美手工灯笼和剪纸作品、表演的中文歌曲和武术拳法等让民众大为赞叹……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实践团拉近了当地学生、民众与汉语、与中华文化,与华侨大学、与中国的距离。
一股星火和它在海外的加速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张志宏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华侨大学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加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团,为海外青少年的“汉语情”“华文梦”作出努力。
两年来,由华侨大学华文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的120余名境内外学生参与的19支实践团队,以泰国四色菊府为点,先后将实践地拓展至曼谷、暖武里府、洛布里府、达府、孔敬府等地区的20多所中小学,受益境外中小学生达4000余人。
2017年暑假,在参照泰国团队的实践模式基础上,华侨大学的印度尼西亚留学生也赴印尼棉兰、梭罗、泗水、日惹等地开展了中华文化传播实践活动,并将实践对象从中小学生延伸至当地青年大学生群体。华文学院2014级印度尼西亚留学生杨欣可说:“我们与印尼的大学生交流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故事,还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网购、支付宝、高铁、共享单车……”
2018年寒假,“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团的实践地除泰国、印度尼西亚外,还将拓展至老挝。
应留学生及其住在国学校要求,菲律宾、蒙古、缅甸等国的实践活动也在策划中。
华侨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团的到来,也改变了部分海外青少年的人生轨迹。受实践团的“成长向导计划”帮助,四色菊府 Thungchaipittaya Ratchamangkhalapisek学校的王美珍和王慧珍两位同学,已于2017年9月入读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实践团活动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获得多方肯定。
泰国四色菊府教育厅厅长李玉利等多名官员及中小学校长纷纷参加活动开幕式,李玉利厅长还对社会实践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希望将类似活动在全府中小学范围内推广。至今,已有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8所中小学与实践团建立长期合作。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千岛日报》,中国新华网、中国侨网等海内外媒体报道了该项活动。
在共青团中央主办的2017年全国大学生“一带一路”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中,华侨大学“华文星火”实践团队获表彰,并受邀在北京进行成果展示和汇报。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留根工程”首期拨款八万元,用于鼓励实践活动中的优秀志愿者。福建省侨办也对实践团队立项,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
“利用假期组织留学生回国到母校或熟悉学校开展实践活动,成本低、参与面广;以留学生的视角向外国学生讲述中国故事,‘接地气’,可信度与接受度高。”谈及实践团为何广受欢迎与好评,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袁媛如是说。
“我们坚信华文星火可以燎原。”她表示,华文学院希望将实践团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品牌活动。希望借助实践团的微薄之力,点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如“星星之火燎原”,为促进民心相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
再过十来天,包括王美珍在内的华大华文学院“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团,又将踏上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