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外卖垃圾“围城”的窘境

       临近饭点,我们可以看到校园内一辆辆电动车或自行车带着小箱子穿梭在宿舍楼间,他们是下课时分人群的逆行者,为同学们的各类餐饮消费提供便利。

       不可否认,随着近年来外卖行业迅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但随着网络订餐数量的增长,塑料袋、餐盒、一次性餐具等使用量也在激增。据美团点评今年初发布的《2017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外卖市场规模总额约2046亿,在线订餐用户规模近3亿人。每位用户点一次外卖,至少要用到一个塑料袋、一份餐盒以及餐具,一年下来,因外卖产生的垃圾数量极其庞大。

  由一个个塑料袋塑料餐盒建立起来的“围城”,是白色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究其原因,正如《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所言:店家只管做、平台只管卖、外卖小哥只管送、订餐者吃完就往垃圾桶里扔,最终变成了社会和环境的负担。这明显违背了“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据调查,目前市场上的餐盒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但其环保性无法保证,只有部分餐盒为可回收或可降解材料。而可回收类餐盒在与食品发生接触后难以回收再利用;可降解材料由于技术水平无法做到完全降解且降解时间过长,其环保性更不乐观;普通餐盒一个成本约0.5元,而可降解餐盒价格较高,约0.7元一个,商家不愿选择这类餐盒。同时,对于餐盒材料,相关部门也未出台明确规则确定成分标准。外卖垃圾缺乏专门的处置,也存在着回收难甚至无人回收的问题,垃圾多以焚烧或填埋处理。

  虽然外卖所造成的环境压力难以避免,但如何将伤害降到最低,是政府、企业以及大众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方面,外卖相关企业责任不容推卸。他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商家提供环保型包装,或鼓励平台商家及用户使用可降解餐盒,合理包装;同时承担起塑料餐盒回收的社会责任,策划相关方案减少使用不可回收餐盒及塑料袋。

  另一方面,作为个人,也应当减少对外卖的依赖,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国内的外卖平台曾推出“青山计划”“蓝色星球”等环保计划,鼓励用户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但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人因不是在家用餐或为了避免清洗而还是选择一次性餐具。所以大众的环保意识也亟待提高,要更多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减少外卖使用次数,随身携带个人餐具,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再者,对政府而言,可建立科学垃圾处理体系,出台政策明确责任,引导消费。目前我国大多数居民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垃圾处理方式仍以焚烧和填埋为主,垃圾回收再利用率低。可以说,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的道路还有很长要走。因此,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应当引导居民将垃圾进行分类,建立科学的回收体系以面对外卖污染。同时,政府也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监管标准,鼓励企业使用环保性材料。

  突破外卖垃圾“围城”的环境窘境,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也不是一两家企业或政府单方面行动可以实现的,这需要多方努力,共同解决。

图片列表: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