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都能得到“定制版”帮助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精准家访精准资助扶贫更扶志

 6支实践队、百余人,深入福建省九地市多个省级贫困县近百个村庄,走访慰问102位贫困大学生,送上慰问金、慰问品,深入了解学生家庭实际困难。2018年暑假,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开展“百人百村访百生”精准家访活动,努力实现“精准资助”建设目标,让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都能得到“定制版”帮扶。

精准对象精准宣讲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很幸运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女儿享受这么好的资助政策。孩子父亲身体不好,主要靠我这几年跑出租车维持家里基本生计,一想到眼前的困难,眼泪就要掉下来了。”7月5日下午4时许,在福建省宁德市城南镇福洋村,即将出门开夜班出租的村民叶丽淑停下手里的碗筷,向前来家访的教师们连声致谢。
  叶丽淑的女儿名叫黄诗婷,目前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是一名已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学生。
  今年夏天,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出发前都多做了一项工作,摸排本院在实践地的困难学生情况,通过个别家访、集体座谈等方式,不仅注重保护精准受助学生的隐私、尊严,而且借力经济救助和人文关怀兼具的资助新模式,为当地贫困家庭送去生活物资,给予每位学生500元慰问金,并讲解各项资助政策,将被动救助转化为主动宣传及精准认定。
  家住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的李雅婷,是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产品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也是此次精准家访的对象之一。朴实却不乏温馨的客厅,四周的墙上贴着不少她的绘画作品,这便是这个家庭最美的装饰品了。“老师们千里迢迢来到家里为我们讲解国家资助政策,也让我们对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有更多了解,变得更加放心。”在整个家访过程中,雅婷的姑姑多次感谢来自200多公里外学校的领导老师们。
  “要把好的政策要落实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在此次家访活动中,协和学院共召开7场主题座谈会,向当地贫困家庭详细讲解了一系列贫困助学政策,提高政策知晓度,鼓励家长支持子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在在宁德市蕉城区召开的一场座谈会上,随行的福建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业务科副科长林予佳表示,扶贫问题是最接地气的问题,而协和学院把这个接地气的问题精准地接上了“人气”,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家庭困难学生争取助学机会。
  近三年,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每年发放学生奖助经费均达1000万元以上,覆盖在校生人数的35%。今年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学院各类奖学金共计476人次,占困难学生总人数的30%。
  目前,协和学院已经建立了“奖、助、勤、补、贷”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并从2017年开始率先使用“福建助学”APP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指标测评体系,对院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认定并予以资助。
  协和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晓斌表示,将资助政策传播到千家万户,让更多贫困学生知晓党和政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此次“百人百村访百生”精准家访活动,更是认真落实福建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关于深化开展高校资助育人“三行”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将朴素的感情凝练在精准的资助,将被动救助转化为主动宣传及精准认定,做精做细做实,实现学生资助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

对接岗位对接校友变“上学不愁”为“就业不愁”

      相较于往年,协和学院今年在学生资助工作上,更注重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资助帮扶,将贫困大学生对接给学院签约的教学实践基地,将优秀校友带入精准家访环节,上门“把脉问诊”,直接将就业岗位送到困难学生家中。
  协和学院管理学系还与宁德市宝田农业有限公司签约实践基地,立足校企校地合作,力促精准扶贫。类似的,协和学院经济与法学系与屏南县签署了校地共建协议,同闽卉(福建)园艺有限公司、浴百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并揭牌教学实践基地……教育引导学生,尤其是家庭困难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为自己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能为企业和政府附能,提供更多的理论与智力解决方案,反哺家乡建设。
  此外,本次精准家访还努力整合优质校友资源,优秀校友通过分享创业经历和工作经验、为学弟学妹们“量身”提供实习岗位等,发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广大师生一道,积极探索脱贫方法。
  “今年九月份马上就要大四了,一定要做好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在了解到管理学系困难学生姜娟的学习及家庭情况后,协和学院 2009 届校友、正致力于母婴行业创业的李怀泽表示非常青睐姜娟在学生工作上的组织协调能力,当即抛出橄榄枝:“我公司提供的岗位可以让你发挥专业优势,将来也有望成为创业项目合伙人。”当日,李怀泽在随行家访中,将多位贫困学生收入“囊中”。

扶贫扶志从“有学上”切换到“上好学”

     “感谢学院这么关心我们家孩子,特意到家里来了解情况。”协和学院国际商学系暑期社会实践队到来时,王妈妈正在为大家准备茶水。就读于学院国际商学系2016级的王冬梅(化名)成绩优异,为了帮助父母减轻家庭负担,王冬梅在校期间一直在兼职做某品牌APP的校园大使,专门负责招聘学生一起进行活动宣传,暑假期间她也在负责安溪地区的招聘工作,“我觉得父母打工真的太累了,一个弟弟还在上高中,我不好意思再找他们拿生活费,自己做点兼职,还可以积累社会经验。”王冬梅乐观地说道。
  像王冬梅这样尝试靠自己努力,赚钱经济报酬,减轻家庭负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不在少数。学院坚持资助不仅是解困,更承担着育人的功能的基本原则。将“资助育人”作为育人基本任务的十大质量提升体系之一,高举“立德树人”大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学生资助工作做得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从班级团支书到年级学生会主席,学生干部工作繁忙成绩却始终名列前茅,协和学院管理学系2015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游溱溱深知,学习是她改变一切的有效途径。凡是能够努力抓住的机会,她都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国家励志奖学金”、院“专业学习一等奖学金”、各项资格等级证书都是她努力的证明。“想给家里减轻点负担”,秉持这样的信念,成为了学院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员之星”。
  因父母劳动力有限,学习产品设计的李雅婷运用专业所学,与同学一
起组建了以墙绘为主营业务的工作室——福州最绘文化墙绘工作室,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减轻了家庭的负担,而且在创业中不忘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今年5月,她的团队还在学院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银奖、创意组第一名,获得了不少专家的赏识,“我相信我可以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努力让自己和家人变得更好!”李雅婷坚定地说道。
  就在春节前夕,李雅婷、林小燕等人化身志愿者来到福州暖星儿童发展中心,发挥专业特长,花费 15 天手绘了绿茵城堡、小象家园、字母天地、吉塔梦想……等 50 余幅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康复、成长的彩绘,为那里的自闭症儿童装扮了一个温馨的家,同时倡导全社会尊重、接纳自闭症儿童。
  为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受资助学生回馈社会,协和学院外语系还组建了由 71 名学生党员牵头、196名家庭困难学生共同参与的“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外语系励志圆梦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圆梦服务队”),希望通过完善载体,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不能只是受助,更要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传递学院给我们的关怀。”圆梦服务队队长、外语系2016级英语专业学生林楠表示,志愿服务队希望通过完善载体,积极开展公益活动,让每位接受过学院帮助的同学都能形成“自助”更“助他”的理念。
  “扶贫更要扶志,在全面推进国家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政策的同时,我们也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协和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黄俊兴在为圆梦服务队授旗后表示,高校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给予充足的物质支持,更要重视他们意志品质、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逐步把资助工作重心从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上”切换到帮助他们“上好学”的新模式。
  “资助工作是种下‘希望的种子’”协和学院院长张华荣认为,精准家访活动是资助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渠道拓展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度,提升资助育人效果,应久久为功,深入持续地开展,急学子之所急,将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张华荣表示高校精准扶贫还应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感受企业发展难点,服务地方发展。通过“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地方”的方式,打造了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