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熬不过出局,熬过去出彩
访我校优秀校友叶蕾
□ 校报记者 郗晨彤 李新燕 罗伊阳 吕佳欣 赵霁咏
有人说,我们必将经历波折坎坷,经历喜怒哀乐,经历悲欢离合,才能真正体味人生。于叶蕾而言,对人生的体味相较于常人来说更加深刻。2006年7月22日,走上工作岗位仅仅两天的叶蕾在这一天因意外事故被严重烧伤,烧伤面积达80%。然而苦难并没有将这个女生打倒,挫折反而让她更加坚强。2012年12月,叶蕾的治疗告一段落,重返工作岗位,给予苦难和挫折一记漂亮的反击。“生活不就是这样,熬不过就出局,熬过了就出彩。”座谈会上,叶蕾虽然声音哽咽,但还是笑着说出了这句话。
充实大学,多彩生活
5月20日,正值第28个全国助残日之际,我校优秀校友叶蕾重返母校,参与“见证新时代奋斗者——福建师范大学优秀校友系列访谈活动”启动仪式。作为自立自强的典范,叶蕾为参与此次座谈会的师生分享了她的故事。“叶蕾在遭遇意外后,自信自强自立,长期与病痛作斗争,还不忘努力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学学习。”校党委副书记潘玉腾教授深为叶蕾校友的事迹感动。座谈会上,叶蕾虽然从一开始就泣不成声,但是她的话语里蕴含着乐观和坚强,无论遭遇何种不幸,在内心深处,她还是那个阳光、自信的女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
2002年,叶蕾以第一名的佳绩考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四年求学之路说长也短,四年里,她过着充实的大学生活,为实现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的梦想不懈奋斗。她是优秀共青团员、二等奖学金、三好学生的获得者,也是设计作品多次获奖的优秀毕业生,如今美术学院还珍藏着部分她当年的优秀设计作品。2006年,叶蕾顺利从我校毕业,同年,在父母的殷切希望下,她放下了服装设计的梦想,考上了选调生,成为了一名公务员。那年,叶蕾22岁,人生的篇章才刚刚翻开新的一页。
突遭变故,坚强面对
2006年7月22日,走上工作岗位仅仅两天的叶蕾,在村级组织参与指导换届工作。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后,叶蕾终于有时间在单位附近的小吃店休息片刻。她和三个同事在小店二楼吃午餐时,不幸遇上饭店液化气爆炸。爆炸的那一刻,时间仿佛被无限地拉长了,生与死的距离仿佛长到毕生也无法到达。那一天的事故,改变了叶蕾的一生,虽然她是二楼用餐的四人中唯一的幸存者,但大火致使她全身烧伤深Ⅱ—深Ⅲ度,烧伤面积达80%。
“我一直都觉得那是一个梦,而不是现实。”回忆起这段经历,叶蕾哽咽着。纵然不愿面对,但是身体的疼痛是真切的,提醒着她眼前的一切并非梦境。被无边无际的痛撕扯时,她也曾追问命运和上苍,为什么自己要遭遇这种事情。但是,没有人能回答她。换药是那三个月里她唯一要做的事。那时的她从头到尾都裹着层层叠叠、密不透风的纱布,就像一具动弹不得的“木乃伊”。“换药的过程就像活剥兔子皮”,叶蕾这样形容,由于皮肤烧伤严重,每次换药都会给她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难以描述的惊恐。更为难捱的是,再疼她也不能哭,因为“哭”这个动作会让毛细血管破裂而血流不止。而这种种,仅是她六年来所要经历的第一个考验。
三个月后,叶蕾转到漳州175医院进行复健训练。此时,叶蕾全身的疤痕开始疯狂生长,就连鼻腔也长出了疤痕,令她呼吸困难。她的皮肤像石头一样坚硬,完完全全丧失了弹性。举手、握拳、下蹲……这些对于常人来说易如反掌的动作,叶蕾却做得无比困难。
第一次在消防器材的反光中看到烧伤后的自己,纵使早早就做了心理预设,叶蕾还是被吓了一跳。“那时候我真的是一个魔鬼,真的是魔鬼!”提起这件事,叶蕾情绪激动,语速加快,泪流不止。那时的她面目狰狞,全身都是烧伤过后可怕的疤痕,“假如生化危机招演员,当时我不用化妆也能选上。”叶蕾自嘲着开了个玩笑。她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一切苦难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力熬过去。“没有烧伤经历的人,永远无法体会那种切肤之痛。”叶蕾的话语虽平淡,但是让人格外揪心。
烧伤后,她也在追问自己,就算能够治愈,恐怕也难以融入社会,如果今后的人生要一直如此,必须依靠他人喂饭、穿衣才能生活,那这种“寄生式”的人生究竟有何意义?她最终还是想通了,“哭没有意义,逃避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叶蕾咬牙坚持与疤痕对抗,和一次又一次、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换药死磕到底。日复一日的复健,她渐渐能够艰难地自己握笔、吃饭。
由于家里财政不支,2007年春节前后,叶蕾选择了回家继续复健。此时,事发已半年有余,她的家庭也发生了巨变。由于难以承受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叶蕾的母亲开始变得暴躁易怒,至今未愈,父亲则一人扛下了照顾女儿的重任。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意外发生得太突然,叶蕾说:“人生,真的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之后的整整六年,她体验了从未体验过的艰难生活。她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与病魔抗争,这段经历,是考验,也是财富。
赴京治疗,不曾言弃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叶蕾的父亲决定独自带女儿“进京求医”。临出发前,他对身边的亲人说:“女儿治不好,我们绝对不会回来。”这句简短却饱含力量的话支撑着父女二人走过漫长的求医路。
初至北京,医生告诉叶蕾,这样大范围的烧伤面积,估计至少需要七八年才能治好。叶蕾顿时愁上心头,前期的治疗已经耗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后面如果再浪费七八年,可能整个青春就要在医院中度过了。她暗下决心,要在治疗过程中加快步伐,争取早日出院。既然定了目标就要开始实施,叶蕾开始拼尽全力与时间赛跑。最初的手术主要是切开烧伤患者的皮肤,在皮肤下层放一个像气球一样的扩张器,之后通过注射生理盐水,让扩张器变大以此逐步修复四周的疤痕。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扩张器每周要被注射生理盐水两次,有时注射部位不对,还会重复扎针。49个月的漫长治疗中,叶蕾挨针无数,以致现在去打针时她仍有些发怵。近30个扩张器,40多场手术,头顶、前胸、腋下、腹部、腿部、后背……她全身所有没被严重烧伤的皮肤都要用来扩张。在后背放四个大号扩张器时,由于里面的生理盐水不断增加,她行动不便,疼痛难忍。她比喻自己就像“一支竹竿挂上四个水袋,摇摇欲坠地承受着逐渐变大的重量”。扩张器放在头顶时,神经性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实在困极了就靠着父亲闭上眼挺一挺。2010年9月底,父亲积劳成疾,腰椎病又犯了,此时正好是她后背注水的阶段,她趴着不能动,父亲躺着不能动,两人几天都出不了门,到最后只剩一包泡面孤零零地放在桌上。直到一位护士注意到叶蕾父亲许久未出门,放心不下登门造访,这才解了父女两人的燃眉之急。
命运似乎想尽办法折腾她,但叶蕾也毫不服输,为了重返岗位并且早日融入社会,她全身最多同时放入八个扩张器。扩张器放得越多,承受的风险越大,人体的承受能力终究有限。她发现自己的眼白渐渐变为蓝色,医生告诉她,这是由于频繁地做手术,自身造血严重跟不上所造成的,可她那时候还是恨不得再多装几个扩张器。她身边很多病友都不懂为什么她要这么赶时间,主治医生也称自己这么多年没见过如此“拼命”的患者。
重拾自信,展望未来
座谈会上,叶蕾回顾起这段特殊的经历,她动情地表示,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受伤之后周围人的关心与帮助让她感觉到了数不尽的爱和暖意,单位各级领导的力挺、医护人员的照料、母校的默默支持,这都是激励她面对生活的动力,只有好好活着,才能回报这些善意。从初入大学的神采飞扬到事故发生后的巨大打击和随之而来的强烈自卑,这样巨大的情感反差曾带给她很多压抑和痛苦,现在她正在努力抛弃自卑重拾自信。
从最初发生意外时的极度烦躁,到逐渐喜欢上这段特殊经历,在2012年12月——事故发生六年后,叶蕾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当她再次坐上公交车,走到街道上,看到鳞次栉比的商铺和来来往往的行人,那种心情是极度激动的,也是五味杂陈的。为了拉近和同龄人的距离,并且保证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叶蕾一边工作一边不断地充实自己。2013年,叶蕾考取了驾照。2014年她跨学科考上了省委党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并在2016年顺利毕业。“人的心态就是这样一点点磨砺出来的,有时候不把自己逼入绝境,你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回忆至此,叶蕾深有感慨。
谈到未来的规划,在工作方面,叶蕾目前在残联任职,因此她希望能够更多地为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服务。在学习方面,她希望未来能够学习到更多知识和技能,不断进步。最后在生活方面,她笑说还有一个小心愿,就是盼望能够获得美满的爱情。
座谈会的最后,叶蕾也为师大学子带来了美好的祝愿:“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信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足够坚定,那么就一定会走下去。不要轻言放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希望大家都能够不枉此生,愿大家的人生都能完美圆满。”
后记: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逆境。逆境不是愉快的,但逆境并不会因为我们不喜欢就不到来。叶蕾面对逆境展现出来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深深震撼着我们。在她发言的过程中,现场的校领导们与同学们几次落泪。如今,叶蕾在自己的岗位上当一颗平凡的“螺丝钉”,普通背后是杰出,平凡背后是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