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请求理解的背后是不劳而获
【小嘴快评】
2018年2月,一篇名为《我最怕期末:一名大学教师的焦虑》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该大学教师对如今高校学生“要分现象”的焦虑和无奈。为了实现出国、拿到心仪大学“offer”等目的,学生使出各种招数向教师“要分”,甚至一些学生为了老师学期末的“网开一面”,大行各种“假装很认真”之道。为什么会出现“要分”现象呢?首先,“要分”现象和学校考试制度不完善有关。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而“要分”这一行为,便是毫无顾忌地“挑衅”考试的相关规定。“要分”就本质而言,是一种作弊行为。而“要分者”之所以会选择拿着“人情”的谏书向教师苦苦恳求,而非认清现实重新来过,是因为学校在管理上并未及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出台相应的政策,没有像对待考试作弊那样的硬手腕。“要分”所付出的代价太低,且前人“要分”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显然是一条实现目标的捷径。
其次,“要分”现象和部分教师教风不严有关。部分教师在面对自己亲爱的学生的“要分”之请时,难免心生动摇。但是,正是“要分”这一自私之举,利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理解,毫不留情地将教师置于“原则”与“人情”两堵大墙之间。一面是学生的请求,另一面是作为教师的职业操守,这两堵墙怎能不将教师压得喘不过气来?在多种压力下,一些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
除此之外,“要分”现象还和部分学生学习风气不正有关。“要分”行为的背后投射出部分学生不劳而获和投机取巧的心理。网络上某些不反对“要分”行为的网友认为:试卷评分的主观性强,分数的评定有一定的可变范围,并且部分试卷难度水平不定,因此向教师要分是合情合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同一位教师的统一标准下,所得到的结果是公平的。倘若仅因为要分者的私人原因而使教师降低标准,看似多了几分人情味,实则是对其他学生的不负责。这种行为更是一种“捡了芝麻掉了西瓜”的不明智之举。大学是学习的殿堂,也是塑造人格与培养人才的重地。“要分”行为不但破坏了踏实求学、公平公正的风气,还易催生学生无心求学、一心取巧的不良心态,也会为高校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制造阻碍。
作为学生,我们首要的任务便是踏踏实实地学习,而不是掩耳盗铃式地向教师要分,以便获得不实的表面成绩。作为教师,应该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试卷,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与原则底线,而非忽视甚至纵容该现象。作为校方,应该严肃对待该现象,不断完善考试制度,努力实现公平。
综上所述,要分现象的解决,需要学生、教师和校方共同遵守和维护考试规则,坚决抵制不正之风。正如文章作者所说:“立德树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随波逐流,而是要让青年学生清楚认识到获取高分不能靠耍小聪明,唯有依靠勤奋刻苦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