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焕新颜 下乡学子验真知

本报记者(17环工 张艳婷 17食科 陈雯净 16生态 邱沁媛)“让乡村成为梦想的地方”——在南平市顺昌县洋墩乡洪地自然村大面积种植的柑橘林旁,有这样一句标语。这个暑假,我校植物保护学院赴福建省南平市调查水稻病毒病发生情况实践队来到福建省南平市和武夷山市的诸多乡镇村落,实地调查水稻病毒病;植物保护学院赴宁德地区霞浦、福安市植保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团则前往宁德地区霞浦、福安市,完善植物保护学院植物医院的工作内容,助力基层植保发展。

“探访”田间植株病害

    植物保护学院赴福建省南平市调查水稻病毒病发生情况实践队一行人在实践首日由南平市顺昌县植物保护站站长陈传培带领,来到了顺昌县浦上镇的水稻田。在魏太云教授和张晓峰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下田对水稻病毒病进行采样收集,并利用捕虫网对传毒昆虫——飞虱进行采集。“这片水稻地有常见病虫如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还存在稻瘟病和纹枯病等,我们后续会对疑似病症进行实验验证,将检验结果反馈给种植户。”魏太云教授如是说。

    此外,魏太云教授也就一些常规发生的水稻病毒病向当地农户和实践队队员做了具体的介绍,并就这些病毒病的辨认特征进行了普及。实践队通过探访得知,当地的水稻种植模式受地形限制,主要为散户种植。大面积种植的大户并不多,故而使得病害防治很难统一步伐,面对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时会显得很乏力。面对这个情况,魏太云教授建议道:“病毒病首要的防治措施是在秧苗期做好灭毒,做好秧田、用药剂拌种;其次便是做好稻飞虱的防治。”

    植物保护学院的另一支队伍——赴宁德地区霞浦、福安市植保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实践期间来到福安市的柑橘柚子园。该实践队队长2016级植物保护专业的孟繁晶表示:“实践终于和理论课知识联系起来了,以前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在脑海里有了实际性的存在!像柑橘葡萄的一些常见病害病状,都可在基地为农户们鉴别出来。”据了解,本次实践和队员们所学的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病理学》相对应。

    “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农业生产上病虫害的复杂性,往往植株的发病都由诸多方面原因形成,若只是懂其中一种病原物,往往都不能在生产中诊断出病害发生的根本原因。”2017级植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陈晶伟总结道。

“玩转”绿色生态农业

    赴福建省南平市调查水稻病毒病发生情况实践队此行还探访了有着千年的历史的武夷山市北部的吴屯乡。自唐朝以来,该地就采用“稻鱼互作”的生态农业模式,利用鲤鱼的杂食性来消灭水稻田中的有害昆虫,减少水稻病毒的传播媒介从而保护水稻。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说稻花鱼的时候是有点难以置信的,我觉得在稻田里面养鱼肯定会影响水稻的生长。”2016级农林生物类严家显创新班植物保护专业的梁晓莹看到此景时说道,“因为稻田里面养鱼,首先要考虑病虫害的问题,养了鱼肯定不能喷农药;其次是在稻田里养鱼肯定会招来老鼠、蛇等捕食动物,老鼠会偷稻谷,蛇会吃鱼。这些肯定会严重影响生物产量。”然而,当地农民告诉实践队员:养鱼的同时,鱼可以帮助水稻除去一定的病虫害,不需要喷洒农药。这样一来减少了种植成本,二来保证了食品的原生态,实是一举两得。至于蛇鼠之类的问题,也不需要担心,因为这只是一小部分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地一稻花鱼合作社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随着近年来“稻花鱼”的品牌越来越响,鱼的价值已逐步超过水稻,故曾经的主要作物水稻开始趋向于副产业化。为了鱼的健康,农户们也更愿意使用有绿色的方式来防控水稻病虫害。值得一提的是,在吴屯田间的太阳能诱虫灯所吸引的昆虫,会收集在收纳袋中作为稻鱼与莲花鱼的饲料,这种技术体现了节能环保与持续利用。

    “农业生产模式要按当地情况而定,许多合适的农业生产模式都是在生产中不断摸索改进得到的。”疑问得到解答后梁晓莹感叹道,“科技发展诚然对绿色农业发展有巨大作用,但是运营的模式与理念更是核心。”

“觅得”精准扶贫实意

    “还未下乡的时候,对‘精准扶贫’的理解只停留于模糊概念。直到看到洋墩村洪地自然村里写着的‘让乡村成为梦想的地方’,真实参观了当地扶贫项目后,才感受到这四个字背后的含义。”2016级农林生物类严家显创新班植物保护专业的王家欣这样说道。

    赴福建省南平市调查水稻病毒病发生情况实践队来到精准扶贫示范点——顺昌县元坑镇鑫昌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这是一处集种植、采摘、观光旅游和餐饮于一体的大规模农庄。实践队员通过向此示范园负责人蔡淑忠咨询了解到:为响应精准扶贫号召,这里为十几名贫困户提供了工作岗位,帮助他们脱贫,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此后农庄的发展方向是机械化和生态农业化。

    由于实践基地大多地处位置偏僻的山上,实践队员探访需要经过蜿蜒崎岖的山路。数小时的车程常常令车上的队员们感到疲惫。“到了地方我们几个人都晕得迷迷糊糊。”植物保护学院赴宁德地区霞浦、福安市植保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长2016级植物保护专业的孟繁晶说道。为了缓解头晕的症状,队员们购买橘子,通过闻橘子皮的清香暂时克服晕车带来的不适。

    “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都是通过辛劳的汗水汇聚而成的,优秀的背后全是奋斗和拼搏的痕迹。”2017级植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陈晶伟赞叹道。实践队到达实践基地后,为了给农户们宣传如何防治瓜果作物的病害,经常会在基地现场或是农户提供的空房里开办培训会,一次的讲解时间大概两个小时。“在这样的炎炎夏日,没有空调,大家的衣服都是湿透的。”2016级植物保护专业的孟繁晶说道。尽管条件简陋至此,农户们仍会带着自己的感病作物争前恐后地咨询;指导老师则会为农户们答疑解惑,将理论知识化作有用的成果。

对于我校大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现象,魏太云教授表示:“走进生产一线才能真正地了解当地生产现状,了解农民遇到的问题和农民需要的帮助。”也正是在对“生产一线”的探访过程中,我校学子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了解最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深入理解农业发展的意义。“‘三下乡’让我们认识到了所学专业的更深远的意义,坚定了我们学习的信念。”孟繁晶如是说。

图为植物保护学院赴福建省南平市调查水稻病毒病发生情况实践队合照.jpg

图为植物保护学院赴福建省南平市调查水稻病毒病发生情况实践队合照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