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取科研之态 育人守教师初心

访我校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团队负责人林文雄教授

“课程群建设不单单是发展我校生态学,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我们用科研的态度研究和管理教学,也希望通过科教融合带动整个课程。”林文雄就课程改革实践的初衷谈道。据悉,由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林文雄教授主持的《农林院校生态类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林文雄,吴则焰,关雄,林生,魏道智,何东进,李键,陈婷)荣获2018年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近年来,回归本科教育已成为教育部多次强调的时代命题,而林文雄及其教研团队积极探索解决从精英教学到大众化教学转变过程中所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与课程改革实践的核心精神不谋而合。他们坚持用科研的态度研究和管理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带动教学改革。

科教融合 实现教学高质量

“以科研反哺教学,以科教融合实现教学改革”是林文雄及其团队在“农林类院校生态类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中多年来坚持的改革模式。林文雄指出,在社会大众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的平等均衡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针对这个问题,“农林类院校生态类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和实践”的改革应运而生。

“教学质量会下滑,是因为学生基数大但师资有限”,林文雄总结,“教师资源的有限导致部分教师无法在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为学生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这就导致了科教分离。”林文雄团队通过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以解决此问题。据林文雄团队的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吴则焰介绍,团队将多年来的科研累积运用到教学教材中去,例如将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水稻高产优质安全栽培的分子机理与关键技术》作为案例在《农业生态学》课程讲解;将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水稻化感作用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写入《生态学》一书中的课程讲解等等。“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在科研中被具体化,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夯实基础。”吴则焰说道。

除了促进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之外,生态类精品课程群建设的课程设置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课程的重复。“植物学的课上会谈到细胞的知识,而这个内容在生物化学课上同样也会讲到”,林文雄举例说道,“通过课程“群”建设,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顺势递进,可以使学生们达到知识的累积和衔接,避免知识的重复和时间的浪费。”“老师们在精品课程群建设线上视频中的讲解清晰明确,我能理解得更透彻。线上课程过后我还可以重复观看视频,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复习的时候更加方便。”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生物科学专业的王雪玲同学说道。

林文雄认为,生态学是知识和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的学科,“高分低能”的学生绝不是大家所期待的。他提倡要“坚守与回归”,即坚守和回归科学的人才培育方法,并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能“优化”或者“简化”教学实践环节。例如,不能简单把水稻种到温室、种到培育杯、“种”到黑板上,一定要走向社会、自然、工厂去实践。“林老师常常亲自下田给我们指导,哪种情况下的水稻该施肥,哪株水稻得了什么病,他都会一一给我们指出并讲解清楚。”来自作物科学学院2017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林满红(博士)回忆道。

线上授课 探索教学新方式

“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师讲授的知识大多局限于课本内容,课堂容易枯燥无趣,各学科之间也时常出现知识重复等,如此种种都导致了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谈及如此教学局面,林文雄痛心道。为解决教学问题,紧跟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林文雄及其教研团队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本科教学,探索教学新方式。

据悉,在线开放精品课程中,林文雄团队与爱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课程设置有学生、教师、助教、督导等多角色和功能,通过学习过程监控、课程访问统计分析等方式,有一套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测机制。“学习的自觉性是一个难题,我们希望不单单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希望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吴则焰如是说。除了线上监管体系,线下也有“翻转课堂”监督学生学习。林文雄也向记者介绍,学生在线上学习理论知识完成测评之后,在线下的翻转课堂上还设置了一些考核作业、改评、集中讨论问答考试等,来检测学生的实际参与程度,最大程度监督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更重要的还是提升线上教学的质量。“我们对课程设置的问题都有经过详细的考量,课程内容方面会适当结合前沿的科研资料,并进行阶段性更新。”林文雄谈到。而对此,王雪玲便有深刻的体会:“课程中的测试题都是视频中的重点,老师上课讲解知识点很清晰,讲解动画也很生动,以及拓展的一些生态其他领域的知识,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线上视频时常有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们都积极回答。有时学生提出让老师们也头疼的问题,整个教研组一起讨论解决,林文雄表示这也促进了老师积极思考。 而2016级生物学基地班的林键则向记者谈到:“线上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我自由安排时间上课,疑点难点还可以重复观看,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进一步加深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学生们对课程好评如潮,线上课程的点击率达到50-60万次。迄今为止,国家精品课程《生态文明:撑起美丽中国梦》先后已有6000多名本科生系统学习了该课程,点击率达到500000次以上,评论数达到2000多条,惠及全国各大高校学子。

回归初心 不忘教师之本位

“教师的本位是教学,初心就是培养人。”多年来,林文雄在教师的岗位上,始终坚守本位,初心不改。他常说:“学生的成就对于老师来说是最大的成就。作为老师,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培养好学生,这样才能把教师的人生价值体现出来。”吴则焰回忆:“每次谈到他的学生时,林老师总是无比地激动自豪,看到学生成功比看到自己成功还开心。”

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林文雄桃李满天下,听过他讲座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正是因为林老师在2013年的一场精彩的生态学讲座,才让我从此走进生态学的世界,开启了我的科研之路”,来自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生态学王娟英(博士)说道,她称林文雄是她“学业和人生上的指导老师。”而对于科研,林文雄更是高要求高标准,细节问题也不放过,他总教育学生,认真对比前人研究结果,理清理论依据,提出并解决科学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研究之道。“就拿开题报告来说,林老师会亲自监督,让我们在每个细节上反反复复地修改,直到达到他的要求。”王娟英补充道。

在林文雄的课上,同学们从不会对枯燥的知识感到乏味,他总用幽默的比喻让同学们牢记知识点,让课堂的氛围生动活泼。例如,描述水稻时,林文雄会把它比作人类:刚开始是小孩子,小孩子要长身体,所以营养生长。到孕穗期,它就像怀孕了,要开始转变为生殖生长了。最后它变老了,肠道不吸收了,菌群变化了,就进入了衰老阶段。“经过老师这样一解释,我马上就记住了水稻的各个生育期阶段。”林满红说道。作为一名跨专业的博士生,在转专业的初期,对专业领域的陌生使林满红感到很迷茫。“林老师在这一阶段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在精神上鼓励我,日常学习中督促我,时常发一些针对性的科研文章让我学习。能成为林老师的学生,是我的荣幸和骄傲。”林满红对记者说。

现阶段,生态类精品课程群面对全校各个专业开课,并设立了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努力实现全校范围内的普及。“内容更加充实,课程更新颖,惠及更广泛”是目前林文雄对“农林类院校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总目标。“我希望这样的改革能促进整个教学的改革,促进老师交流,以老带新,让老教师有新思维,新教师更快地胜任工作,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林文雄这样期待着。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