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政策“筑巢引凤”,科研助力闽科发展“弯道超车”
好政策“筑巢引凤” 科研助力闽科发展“弯道超车”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政策走出去,人才引进来”的工作理念,坚持外引内培两手抓,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突破。
当下,学院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强有力的支持下,学院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办学声誉进一步提升。
在新世纪诞生,伴新时代而立。学院顺应国内独立学院调整、规范与优化新趋势的迫切需要,逐渐形成“建设企校联动、发展产教带动、改革内外驱动”的办学新路子。
聚焦平台搭建
打通“引才引智”通道
日前,通识教育学院傅金波教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源刊《Complexity》(影响因子:3.059,中科院跨学科分区:1区)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该论文是我院在国外SCI源刊上首次发表的高水平文章。
傅金波教授是学院办学以来第一批入职的教职工,他把家安在了闽科,潜心钻研学术,先后发表在SCI源刊连续发表2篇学术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累积发表17篇学术论文。傅金波教授的成长带着“闽科印记”,他的成功得益于学院“传帮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
学院地处乡镇,办学初期的人才队伍建设困境重重。为此,学院在返聘退休教授的同时,也设置了以培育为主的“传帮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青年教师赵林和谢艳招夫妇2008年入职,2011年就拿到了横向课题项目,这让年轻教师尝到了甜头,老教师也变得“动力十足”。
转型发展,最大的困难是人才。随着学院办学治理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实施“引才+育才”人才培养战略,并出台了《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在重点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着力加大对本校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和学历提升,采取访学研修、学位进修、国内(外)访问学者培训、闽台师资联合培养等形式,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转型中的闽科人才队伍蓬勃发展,院内教师先后获得“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坛新秀”等,现有泉州市青年拔尖(优秀)人才1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25人,南安市高层次人才125人;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计划35人,引进了8名博士学历、高职称研究型人才。
当前,学院正计划出台一项政策——《“武荣学者优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以引才作为支点,在搭建平台、政策支持、优化环境、改进服务上聚力用劲,打造吸引人才强磁场。
闽科“引育结合”,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平台和机会,自泉州市委市政府启动“港湾计划”以来,学院积极搭建“走出去”、“引进来”、“校企共建”、“校政联动”等人才培育平台,推动政企研高端对接,紧密对接大泉州产业发展需求,创设人才成长环境,打通“引才引智”通道。
“学院人才政策日益完善、务实给力,为干事业、创事业的优秀青年提供稳定的资源和施展才华的平台,涌现出一批学术水平好、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人才,成为推动学院发展强有力的引擎。”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俞建群说。
聚焦产业对接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在闽科,大学生实习实训课程占比40%,所有的实验室都向大学生开放,并设立研究所和专业学会,跟着导师做研究。2016年至今,学院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多达230余项。
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赵林谢艳招夫妇指导的学生团队《粿燃爱——振兴黄粿产业,带动稻农脱贫》项目历时5年,通过技术帮扶,远赴南平松溪县,研发黄粿草木灰替代配方,改进黄粿制作工艺,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助推南平松溪县当地村民脱贫脱困,成为科技扶贫的样本。
该项目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铜奖、第四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以及“精准扶贫奖”,实现了我院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
学院还以地方产业升级为需求,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深入企业,提高科研课题和产业创新的结合度。学院扎根闽南,以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泛家居产业联盟、光伏产业基地等合作建立产业研合作基地和创新平台。学院已经取得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项目有28项。
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谢三都副教授团队的研发项目“提高鱼糜制品品质关键及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食品+”模式助力地方特色产品,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升级、模式革新,并一举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引进来,更要用得好,为激发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学院积极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协同推进教师融入企业技术研发、技术革新、项目建设、平台建设等,将课题做在田间地头,帮助企业、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推动学院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探索出一条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的闽科模式。
2018年,学院制定《闽南科技学院转设后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服务地方重点产业的应用研究、加强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两大科研方向。吴勇副院长说:“师资队伍力量的壮大,正推动着学院教师科研成果从束缚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破土’,推倒陈规的‘围墙’,校企合作应用科研‘专项’正成为教师科研开发的新领域,也助推学院应用转型发展。”?
聚焦合作共赢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合作共建”正成为学院转型发展中一个高频热门词汇。学院与近200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教学实习实践基地,与6家名企设立“冠名班”,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借力”企业资源提升办学实力,促进协同育人。利用企业资源和校友资源,聘请企业导师,把企业产业优势和学科优势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把人才培养放在产业发展最前沿。
学院目前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项,2018年就新增4个项目,在省内同等高校中名列前茅。
在第十六届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学院与泉州市明匠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上海明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泉州装备研究所等多方合作的项目《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成功亮相。
该项目瞄准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人工智能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研发力度,耗资1亿元打造以“用”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型协同育人培养体系,着力打造省内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培养和创新应用平台。该项目荣获2018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校内,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众创空间;在校外有实践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建立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目前,闽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正逐步形成,进而形成学院应用发展的引擎。
九牧集团在商学院建立“九牧电商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创新打造出引企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基地在今年双十一助推九牧厨卫京东电商平台销售成交金额突破2000万元。
“地方高校要切实承担起教育、科研、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必须打破‘单兵作战’的困境,不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企联动,在引进人才队伍建设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及科教融合、协同创新方面积极探索、主动改革。”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院长张杰表示,如今,学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正在逐步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学院将逐渐成为南安、泉州地区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平台、政府决策智库、文化引领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