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知道马克思为什么这么牛!”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吕鹏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价值。
爷爷是抗战老兵,父母是教师,这为吕鹏的成长注入了红色基因、点燃了育人情怀。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高冷”的哲学,并立志要当一名教师,决心“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更多的人”。
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后,吕鹏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
“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就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当下来讲,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的‘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吕鹏说,国家需要的是“把追求社会价值作为人生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的人”,所以,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吕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讲,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都不了解,就大谈特谈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是没有资格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理学院学生郑兴说。
为了把枯燥的理论讲得生动、透彻,吕鹏会把自己的课堂弄得很热闹:开诚布公地交流,各抒己见地自学自讲,针锋相对地辩论,制作短视频,参观生产车间,参加志愿服务……总之,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之上,想方设法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讲生产关系时,她会把中国的改革开放、西方的文艺复兴、农业革命、工业革命都串起来,让我们理解得很透彻。”光电工程学院学生曹永辉告诉记者,自己喜欢上吕鹏老师的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立足现实生活去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在一次参观汽车生产车间的实践课上,吕鹏站在流水线旁边带大家复习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让不少人恍然大悟。
任教以来,吕鹏以平均每周20节课的工作强度,打磨出过硬的教学能力,也取得了令人佩服的成绩:2016年,荣获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比赛一等奖;2017年,荣获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比赛一等奖。然而,对于吕鹏而言,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效。
同事郑寰宇告诉记者,吕老师扎实的理论功底、诙谐幽默的授课方式让不少同学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得非常优秀,改变了很多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识。2015年寒假,一个学生给吕鹏发短信说:“老师,这个假期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本书重新翻看了一遍,越看越觉得马克思说的有道理,然后又去看了一遍《共产党宣言》。”这件事让吕鹏特别开心:“这是对我工作成绩最有力的证明,有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让我对从事思政课教学更加充满信心。”
王培铎是理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因为一次声情并茂的自学自讲,他成为了吕鹏的“得意门生”之一。2017年6月,他被吕鹏推荐参加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习夏令营,凭借良好表现获得“优秀营员”称号,并作为代表在闭营仪式上发言。2017年10月,王培铎再次得到吕鹏“重用”,被推荐参加全国高校学生讲思政课大赛,取得了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的好成绩。“参赛的过程中,吕老师一直在全力以赴指导我,有几次我因为上课没有时间过去向她请教,她就主动来找我。”王培铎告诉记者,吕鹏老师为他推开了探究哲学的大门,也让自己“不仅坚信马克思主义,还想不断地去深入研究、指导生活。”
“把晦涩高深的理论讲活讲透,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入脑入心,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吕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春燕赞许地说,全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由吕老师来组织,而且“完成得十分出色”,学院最近正在部署开展“学习筑梦”活动,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挑大梁”的还是吕鹏。
前不久,吕鹏代表学校参加吉林电视台全媒体理论宣传栏目“好好学习”的录制,5个多月的摸爬滚打,让她接受了一次专业知识和指导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更加坚定了进一步搞好实践教学的决心:“录制节目的过程虽然很累,但确实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由此看来,实践教学肯定能大大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吕鹏坦言,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思政课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会随时通过手机查询、验证老师的说法,哪怕举错了一个例子,都会受到学生质疑,所以必须零差错,这对老师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除此之外,偶尔会有学生问一些敏感话题,吕鹏不仅要在课上给予回应,还得在课下小心翼翼地进行引导。
“思政课教师是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的战士,面对错误的思想言论,必须立刻进入战斗状态,一刻也不能迟疑,一点也不能放松。”吕鹏语气坚定地说。同时,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不能只寄望于思政课教师,必须要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不管是哪个专业的老师,都要以身作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身边的学生。如若不然,何以为人师?”
执着寻光始终如一
——记我校校友、江西赣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明
1994年,11岁的吕明第一次踏上东北这片土地。在与父亲去哈尔滨的路上,吕明对东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很羡慕东北人的语言能力,与人沟通一直是我的短板,而东北人的普通话很标准,也很幽默风趣,于是很想到东北来生活一段时间。”7年后,他从千里之外的江西来到吉林,成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的一员。也正是在这里,他立下了自己的“小目标”——用科技改变生活。
夯实基础,成绩是第一张名片
一等奖学金4次、二等奖学金2次、三等奖学金1次……大学时光,吕明用深厚的知识积累斩获多个荣誉,这是他对专业热爱的最好证明。
当然,这一路走来,并不是一帆风顺,吕明也曾迷茫过。“那时候忙于学生会工作,加上贪玩,计算机二级没过,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很大”。此后,吕明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大学生活的“感觉”,突然间明白了,做事要聚焦关键任务,“只有把专业知识这个‘要事’搞上去,再去做其他的事情,才能真正事半功倍。”
大学时光,总是有无限可能,面对五彩缤纷的生活,我们容易花了眼,忘记最初的目标。有人抱怨大学选择太多、太茫然,有人哀叹大学任务太多、太劳累,殊不知,这是源于太求全或太急切,使自己顾此失彼。“要事为先,聚焦精力,选好赛道,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未来才能走得更远。”吕明如是说。
尽力而为,做好每一个角色
大四择业时,吕明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在校期间的学生会经历,顺利进入了一家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吕明迅速确定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专一科,勤钻研。“刚进公司那会儿没有实战经验,我的优势就在于努力和钻研。领导让你做项目,总不能因为没干过就拒绝吧?”他一边向前辈、同事、老师请教,汲取经验,一边潜心研究,边学习边思考,努力将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正因如此,吕明在短短4年里,就从程序员做到项目经理。紧接着,他又充分发挥了在校期间积累的人际交往、高效执行的能力,很快做到了部门主管。
这个时候的吕明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基于此,他有了一个更高的追求———报考公务员。“这个想法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一直以来深埋在心底的愿望。”从小父亲就教导他:“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为祖国的建设出力”。吕明毅然放弃了在富士康科技集团的职位,通过紧张的复习,终以优异成绩成为了江西省赣州监狱的一名人民警察,完成了从小的夙愿。
对于吕明的经历与成就,我校团委副书记梁雪颇为赞赏:“吕明当初就是个特别优秀的学生,他的经历也再次印证了他的不凡。我很早就想邀请他回母校分享经验,将这些鲜活的经历与心得,传递给更多学弟学妹们。”
不断突破,成功路上永不满足
在工作岗位上,吕明一直抱着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态度。“我们正在研发依托物联网的烟杆、水栓、井盖等设施,争取在2年内将实验室建成司法部重点实验室,在5到8年内建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创新的重要前提,就是能否找到一个关键痛点。2009年,吕明进入江西省赣州监狱信息中心后,并没有安于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物联网。基于对未来形势的判断以及物联网的发展现状,他大胆地提出了在司法系统中试行物联网技术的建议。经过多年研究,吕明勇敢迈出了第一步——成立了江西赣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NB技术(窄带物联网技术),用物联网技术对相关产业赋能。
发现痛点后,明确解决办法和支撑技术,是创新创业的要素。2018年3月27日,由吕明促成的全国首家司法物联网研究与应用联合实验室在赣州监狱成立,依托实验室的技术支撑,他所研究的物联网互通技术在司法系统声名远播,并获批在全国范围内试行推广。
一路走来,吕明一直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始终如一”。他坚持,十几年如一日,把信息化搞出了大名堂;他专业,从默默无闻到全国推广,用了十几年的知识积累。这是他个人的使命,也是时代赋予每一个青年的责任。正因为对梦想的渴望,对目标的坚持,无论在什么岗位,他总是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与魅力,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
心有大爱筑梦前行
——访理学院青年志愿者田雨生
每个人的爱各有不同:有些人爱在自身,锐意变革提升自我;有些人爱在精神,予人玫瑰奉献助人,虽苦虽累,却甘之如饴。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人。他的梦想是到山村里,与可爱的孩子相遇,教授他们科学文化知识,打开他们望向世界的窗子。
他就是我校“筑梦支教”团队创始人、多次荣获“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暑期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青年志愿者标兵”等荣誉,理学院品学兼优的大四学生———田雨生。
执着拼搏:四年青春不留遗憾
2015年4月,是田雨生第一次接触“支教”的日子。在吉林大学育苗支教的宣讲会现场,他和同学被一幕幕支教视频与照片所感动,田雨生一把拉过朋友,激动地说:“我也要在长理创办属于我们自己的支教社团。”就在当月,他向理学院团委提交了筑梦支教的策划案,得到了学院团委与校团委老师的大力支持。由此,梦想正式起航。
在社团成立之初,队员们去重庆路筹集善款,遇到了路人的质疑:“支教到底会起到什么作用,会不会形式大于内涵?”对此,田雨生和团队用扎实的行动交出了答卷。
做策划、推公众号、建咨询群、申请教室、设计制作并张贴海报、准备发言稿……初创团队的4个人夜以继日,完成了一个宣讲会所需的全部工作。带着这份信念和坚持,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筑梦支教,如今已经成为拥有百余名志愿者的公益组织。
为了将帮助带给最需要的人,筑梦支教往往会选择位置相对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田雨生说:“涉及到团队成员的安全问题,我们一定要先去实地考察,才能放心。”期间,学院、学校也给予了更多关注,筑梦支教的指导老师、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齐丹表示:“从校园到社会,涉及到同学们的人身安全、卫生食宿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为学生做好保驾护航。”
语言不通是摆在志愿者面前的第一道门槛,“支教地的多数校长们只会讲方言,我们听不懂。但越是听不懂,他们越着急,说话就越快,越快,我们越听不懂。”后来,队员们干脆一边用手比划,用笔写字来表达意思;另一边跟当地人学习方言,不求精通,但求能和老师、家长、孩子们沟通。
从一个想法到一个团队,筑梦支教发展的路上,坎坷和艰辛不言而喻,但田雨生在此期间也收获良多:“很多人知道但不能做到,而我却很幸运遇到这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热心的老师,让我最终梦想成真,这些经历值得我一生珍惜。”
就这样,田雨生和队员们克服重重挑战,磕磕绊绊地一路走来。既然心怀大爱,那就全力以赴,即使前方有一千个困难,也会想出一千零一种解决办法,这就是田雨生对筑梦支教事业的执着。
泪汗交织:从稚嫩到成熟
谈到田雨生,和他一起打拼过来的王满感慨:“他是个很努力的人,也是我们筑梦支教永远的灵魂支柱。”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是田雨生的人生信条。在筑梦支教创办之初,他们4个人每天在东区二教的楼梯间里研究到深夜;三天两头往吉林大学跑,学习成熟社团的经验;为了给孩子们带去最好的教育和尽可能多的物资,不断地培训教师志愿者,顶着烈日和小雨在街头募捐,联系长春市4所小学为山区的孩子们捐赠书籍、衣物、文具。支教过程中,更是经常晚上复盘到2点,以便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2017年暑假,他们派出了3个支教队。这一路走来确实很难,但田雨生和他的伙伴们觉得很值得,因为他们在做一件正确的事。
“这世界上的爱是一个整体,当你置身于其中,就被爱所包围着。”这是田雨生对筑梦的最深处思考。
经历一次次的支教后,他已不再是当初那个站上讲台便双腿微颤、手足无措的教学新人,也不会面对课堂中的突发状况急得面红耳赤。在不声不息中,他已然蜕变成长,更加成熟稳重。
未来无限:筑梦还在路上
“支教学生进思政课堂”是理学院团委、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们共同的一个愿望,让参加支教的优秀学生,将目睹的真人真事带进思政课堂。
“参加过支教的学生都感觉受到了一次洗礼,而且会反哺第一课堂。学长学姐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学生们也更容易接受。”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姜琳琳的支持下,筑梦支教走进了全校12个学院的大一思政课堂。“以前一直觉得支教没啥作用,那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帮助那些孩子产生知识体系的质变呢?但直到听了学长的讲述我才明白,学习的起点不是学习能力,而是学习意愿。支教时间虽短,却足够为孩子们打开封闭的门窗,点燃心中的火焰,照亮前行的道路。”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吴树同学感慨。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田雨生创立了筑梦支教,而这份责任也督促着他努力前行。他希望每一个筑梦人都能牢牢记住筑梦支教的初心和宗旨:“用爱心构筑梦想,用人格影响一方;用思想播种善良,用行动收获希望”,并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份信念,成长为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的优秀青年。这样不论将来他们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塑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回顾过往成就,田雨生觉得自己远远不够。“筑梦支教是我和伙伴们过去的成绩,我讲它的故事讲了太多太久。我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新的输入,不一定是我成就什么辉煌,但一定是我们共同成长。”梦想就像火种,田雨生虽只撒下星星之火,但却足以燃起许许多多人的梦想之原。